海绵城市:下雨不再“看海”
海绵城市目标和作用
天津是资源型缺水城市,每年防汛、抗旱任务叠加,近70%的降雨径流被直排入河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是统筹解决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问题,是解决好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这几天的连续降雨,不少低洼积水路面再次“趟水”。以往,每年雨季城市内涝,很多人将其归结于排水设施不强。为了让城市不积水,传统排水模式强调“排”,靠的是排水管网够“粗”,于是排水管网不断扩建。
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排水管网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暴雨强度逐年屡创“新高”,再“粗”的管道也会饱和,靠一味地增加排水管道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如今,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正在悄然改变,通过采用通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技术措施让雨水渗进去、滞留,通过调节塘、蓄水池、湿地,把雨水存起来,既降低了雨水的高峰流量,又促进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使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海绵,下雨时把雨水留住,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挤出来。
每遇暴雨,不想“看海”。海绵城市看似解决的是城市内涝的问题,但也是发展思维、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深的寓意是“美丽天津”建设的生态“注脚”。城市不再“面朝大海”,生态宜居才能“春暖花开”。建设海绵城市,天津也将走在全国前列……
城镇水问题五个方面
水生态——破坏
水资源——短缺
水环境——污染
水安全——风险
水文化——消失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市已有较好的基础。其中,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与海绵城市是一致的。此外,在文化中心、金钟镇、天津大道、天津大学新校区等许多工程中都有雨水源头消减、水体调蓄的成功经验。八大里改造、滨海新区南部新城等项目正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
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强调雨水在源头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回用,消减雨水峰值流量和外排总量。
“城市规划建设,已经到了重要的转型期和拐点。”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乐军表示,传统的城市开发破坏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问题,这些做法比较普遍,必须痛定思痛。
津城“海绵块”
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一座生态、节能、环保的宜居示范新城。然而,这里属于水质型缺水地区,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建设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雨水资源,生态城充分借鉴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确定了“指标引导,规划控制,生态优先,严格落实,多元投资”的原则。
生态城在2008年成立之初,就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的理念纳入到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之中,通过指标和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引领作用。为了量化描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生态城制定了全国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总体规划提出,“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开展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在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指导下,制定绿地系统规划、雨水专项规划等。
记者走入其中,体验着“海绵”强大的吸附能力:人工建设惠风溪生态廊道,湿地面积24万平方米,年收集雨水12万立方米;动漫园中心广场景观湖,面积5万平方米,年收集雨水2.5万立方米;锦庐生态公园,内部设有两处雨水花园,每年可收集雨水约5000立方米。
此外,生态城结合雨水泵站出水口,设置5000平方米人工湿地,年处理雨水量约120万立方米。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低碳体验中心等8个项目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共计可收集利用雨水约2800吨,用于灌溉、市政浇洒和冲洗屋面光伏发电板。
在近7年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城积极采用PPP模式拓展投资渠道,保证大量快速地开展建设,其中,市政、绿化、水系三类工程由生态城投资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回购,并委托平台公司下属专业公司负责运营、维护。另外的建筑工程由项目建设单位实施,生态城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并出台相应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生态城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做好2015至2016两年的示范项目建设,包括13条市政道路、4座雨水泵站、8个城市公园、2项水系治理工程、40余个绿色建筑等一系列示范项目,为下一步申报海绵城市试点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走进生态城,工程技术人员边走边介绍说,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保护市原有生态系统,将蓟运河、蓟运河故道、静湖三个水系的7.6平方公里水面和2.4平方公里滨水湿地完全予以保留,作为“禁建区”;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3年斥资10亿元治理营城污水库,形成静湖,既是城市景观湖,也可用于汛期排涝和调蓄;三是低影响开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津城“海绵块”
桥园公园
即便是这两天持续下雨,走进桥园公园,路面依旧见不到太多积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高高的草丛,经过了“洗刷”首先映入眼帘,整个公园给人的印象是大片大片的绿色画布,有路边鲜艳的小花点缀其中,相映成趣,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画中。
与此同时,在公园内,水面也随处可见,走在木栈板走廊上,看着碧波荡漾,欣赏两边水中的荷花,给鸭子喂食,也成为市民夏日游览桥园公园的独特乐趣。
河东区桥园公园,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展开,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2万多平方米),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交界面。
“建园前这里是废弃的靶场,场地低洼,有几个鱼塘,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河东区市容园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更好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满足居民游憩绿地需求,2006年春季,本市启动了桥园公园建设,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建成市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在积存雨水、涝存旱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更为广大居民群众在市中心近距离感受湿地郊野公园乐趣提供了场所。
该公园在设计之初,就尝试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利用湿地元素,规划了阿拉伯数字“7”字形河道,以及13个湿地泡泡和8个高地泡泡,构成了全园的水细胞,这些水细胞通过连通管互通,使水体循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兼具雨水收集、蓄存功能,蓄水能力约为6万立方米。
此后在2014年,河东区市容园林委对桥园公园进行了提升改造。改造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运用生物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措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有效发挥城市绿色海绵的作用。
桥园公园主入口处种植了很多乔木,在增加了绿化面积的同时,有效地利用高大乔木蓄积水分。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选择的大都是抗旱、耐盐碱的乡土树种,宿根花卉的应用是最多的。桥园公园的绿化养护,每年需用水约10万立方米,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较大节约了实际用水量。
记者走在小山的坡地上,周围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既可固化土壤也可遮挡噪音。山体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最终进入“7”字形河道,水中还种植了荷花、芦苇、睡莲等植物,不仅有景观效果,而且起到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作用。
对此,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桥园公园共有11个楔形台地,在每两个楔形台地之间设计下沉式小花园,雨水更有效地被植物利用,也减少了人工灌溉,节约了成本。悬空架设的亲水平台提高了蓄水空间,生态树池和屋顶绿化提高降水蓄积能力。
津城“海绵块”
金钟新市镇示范区
在东丽区金钟新市镇示范区,记者走进其中,一场雨过后,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其中夹杂着草的清香与湿润的气息,虽然周围是高楼大厦,但丰富的植被、清澈的景观湖使这里有别于都市的嘈杂,带给人自然的亲近感。景观河道川流而过,独特的植被设计引人注目,走在其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生态宜居,水让整个环境灵动起来,呈现出“绿岛新城,水上人家”的画面。
东丽区金钟新市镇示范区位于本市中心城区环外东北方向,距外环线约2.5公里,东、南以津蓟高速公路为界,西至北环铁路,北至新开河,规划总用地面积256公顷,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约为4.2万人。
“金钟新市镇的原状地以荒地、温室、厂房为主,地势平坦。区域内有几条散布的沟渠,并有一处面积达4公顷的鱼塘。”天津城建设计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金钟新市镇示范区在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解决小城镇排水防涝问题,还节约了市政工程投资约1600万元;可以提高排水防涝标准,由二十年提高到百年;有效利用了雨水资源,蓄存雨水量11万立方米,每年节约绿化用水约1000万元。
工程技术人员指着排水管道告诉记者,传统理念强调“快排”,雨水通过道路上的主干管排入雨水泵站,最终排入新开河;金钟新市镇示范区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强调“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雨水分散排放于景观河道,以便下一步的再利用。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解释说,通过一些景观滞水带、透水地面、树穴、景观带,实现“源头控制”,达到“慢排缓释”的效果;雨水通过滞留池、景观湖、景观河道等蓄留,实现了“末端蓄留”,有需要时再加以利用;与此同时,通过荷花、芦苇、千屈菜等植物保持水质清洁。
访谈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窦华港: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各个环节
今年5月份,住建部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会,下一步,市建委将会同规划、水务、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特别结合中新生态城、河东区桥园公园、东丽区金钟示范镇已经建成的项目经验,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抓紧落实建设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各区域不同的土壤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建立标准体系、明确组织架构,研究排定一批试点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任务,为美丽天津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强化建设管控。海绵城市建设要搭建完善的建设管控模式,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理念,抓紧编制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完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要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各个管控环节。
三是健全标准体系。结合本市自然禀赋、工程实际等,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果,研究完善本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主攻方向、技术应用等思路,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尽快编制好《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既要政府的投入,更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运行。在这方面,我们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储备。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本市此前已经有一系列有益尝试和初步探索,海绵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多个项目中有所体现,也形成了不少成熟的经验,未来本市将在城乡建设中,在项目审查方案的过程中,把这些理念都融入进去,把指标都放进去,更加系统化,我想天津市的海绵城市不会比其他城市落后,海绵城市争取示范城市天津很努力,但是最终没有实现,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争取示范城市。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乐军:
在相关标准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乐军说,海绵城市建设,要转变“水资源承载力、城市建设管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四个理念,将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五个基本原则,采取“渗、滞、蓄、净、用、排”六项技术措施,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修复,采取低影响开发,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市建委作为本市建设行政部门,将与规划、市政、道路、园林、水务等部门协调联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格局,强化规划管控与落实,按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根据地块类型,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做好“施工图审查证、开工许可证、竣工验收证书”这“三证”管控。
下一步,本市围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完善道路交通、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一批专项规划,健全海绵城市标准体系,制定《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雨水综合利用及低影响开发标准构造图集》等,在相关标准中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展科技攻关,培育新兴产业。突破本市地下水位高、渗透系数低、滨海地区含盐量高、旧城改建困难等难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加快建成海绵城市。
相关链接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美国:低影响开发
20世纪70年代,由“以排为主”转向雨水调节、滞留等,削减城市径流污染总量和峰值流量。20世纪90年代至今,开始实施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对雨水进行源头控制。
华盛顿州从1986年开始征收雨水排放费,居民区每个等效居住单元(2528m2)每月4.5美元。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综合管理供水、污水和雨水,减少城镇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五大原则:保护自然水系统、雨洪处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水质净化、减少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增加综合效益的同时减少开发成本。
新加坡:水道美化工程
把混凝土结构河道变为绿植覆盖的溪流,充当排水通道。通过景观处理方式降低径流量。采用渗透、净化和滞留、调蓄等多种方式,营造了宜居的亲水生活环境,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完)
[责任编辑: 冯娟 ] [编辑: 冯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