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街擦亮乡村记忆底片

25.10.2016  01:35

  早年用过的老纺车、锄头、耕犁、笸箩……海滨街刚刚落成的农展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一件老物件看上一眼,就能勾起大家心底的浓浓记忆。展厅内陈列的农机具、各种旧式用品等富有农耕时代特色的展品,让参观者流连驻足。

农展馆位于海滨街四季田园内,展览馆的落成恰逢沙井子三、沙井子一等5个村建村60周年之际。走进馆内,一幅幅介绍海滨街村史和组织史的资料照悬挂在墙 壁上,向大家展示村子的概况和历届班子的任职情况。农展馆工作人员介绍道:“陈列馆摆放的多件物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通过资源整合,整个展示馆分‘盐碱 滩涂筑新梦’‘饮水思源’‘炊烟升起’‘市井百态’‘稻花香里说丰年’‘大地文具’6大部分。”

展现农村生活的巨变

“这人物做得太惟妙惟肖了,还有这大马、小猪,还有这茅草屋,我感觉恍惚间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你看这边的陶塑,把咱们从1956年到2016年这 60年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咱开始住的茅草屋,这边是盖了砖瓦房,看这,咱们合唱红歌呢。”参观的居民激动地你一言我一语。

“市井百态”部分是驻足居民最多的地方。在这部分,一副反映农村生活跨越60个年头的立体长卷图惟妙惟肖。从草房到“小二楼”再到小别墅,从土衣土布的 下棋老伯到穿衣“中西结合”的乡村老板,从扭秧歌到跳广场舞,从老头下象棋到老太玩iPad……形形色色的陶艺文化展现着海滨街农村生活的巨变,每个人物 都是手工制作。

沙井子三村书记高阳林坦 言:“‘市井百态’部分记录了我们各村从1956年开荒至今的阶段历程和民风民俗文化展示。60年,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巨大转变, 我们之所以要记录这段历史,就是要让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不断传承下去,从而建设更加美丽富庶的新农村。这一部分我们添加了民俗文 化,如:爆米花、玩玻璃球、卖糖葫芦等,形形色色的人文特色与创业历史相结合,构成了独有的景观。”

传承“乡村记忆”

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一些老用具因为没有“用武之地”面临着被丢弃的现状。为守住乡村的“历史”文脉,传承“记忆”精 气神,海滨街在文化体系建设中巧妙地融入了“乡村记忆因子”,因村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农展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了对乡土文 明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前来参观的张大 爷说:“展示馆内的这些老物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但对于现在的新生代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记忆。他们代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 和情怀。”在“农耕文化”板块里,摆放了木犁、锄等农具,配合墙上张贴的图照,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

“从小在油区长大,我原先都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宝贝藏在村里。”油田职工李先生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与其说在整理民俗文化,不如说是让观看的我们受 到熏陶和滋养,让我们体会勤劳的村民是怎么用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的,对我们年轻一代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小小的农展馆,浓缩了几十年精华。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记忆,一幅幅图片记录历史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乡愁”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情感,承载 着城市历史的人文记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城镇化建设既要为群众带来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也要延续历史文脉,让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留驻海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