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好办事”违背法治 “人情”该关规矩笼子

14.06.2015  16:01

   天津北方网讯: 在本报“今晚调查”投放的346份问卷中,四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托关系办事作用大”。记者采访了本市多名市民和心理学专家,就“熟人社会心理”进行讨论和分析。

  连日来,本报关于“如何面对陌生人”的报道引发关注,家长不让孩子相信陌生人,折射出成年人社会惯性的“熟人心理”。日前,市民田女士找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欣吐苦水。她说:“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想托关系上个公立幼儿园,就花钱找了个相熟的朋友帮忙,没想到被‘杀熟’了,不光幼儿园没上成,钱也打了水漂。”她后悔地说,早知如此就按程序一步步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

  “找熟人办事,也许会带来心理保障,但却会僵化思想。”陈欣认为,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或要做某件事情,第一件事不是学习和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自己的老乡、校友等“熟人”,觉得有熟人心里就有底,“然而,请熟人办事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了解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欠下不少人情债,效果也不一定好。”陈欣认为,依靠关系办事,久而久之易形成“熟人心理”,仿佛没有了熟人和关系,自己就寸步难行,也容易滋生违规违法行为。

  对此,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认为,“熟人心理”其实是试图从制度和法律边缘找到捷径,这会造成社会运行与契约规则相违背,容易引发社会性失范,让陌生人之间更加不信任。“‘惟熟人好办事’的心理,其实是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容易让更多人利益受损。政府应加强规范和引导,让法律和规则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绳,把权力和人情关进制度和规矩的笼子。”她说。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