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发现”生活秘境

15.02.2017  16:34

  80后纪录片导演林子路把镜头对准天南海北,对准城市乡村,对准生活其间的人,她记录、思考,也疗愈自己的迷茫。她过往的一路都似在海中拾贝,虽历经风浪,但总能满载而归。

林子路 美国国家地理2017年藏文化项目中国大陆地区总导演,Discovery探索频道签约导演,新西兰自然历史频道签约导演。系列纪录片《美丽乡村》入选2015法国戛纳电视节,大型系列服装题材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匠心》、新媒体系列微纪录片《茶路》将于今年内上线。

   看得越多越宽容

  林子路的EUTOPOS工作室位于北京东部一座复式结构的公寓里,窗台上一排漂亮的陶质花瓶,插着三五束干花,楼梯扶手边的台面上摆着好几块她在拍片途中捡来的各色石头,就连茶杯垫都是一块扁扁的花石。

  林子路一身黑色短打,为记者冲泡一款铁观音,是带梗的毛茶。整个人气质硬朗、天然,有一种直奔主题的爽利。一如她的纪录片,绝不冗长拖沓,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镜头横跨南北,解说词里辅以简明数据,四五分钟就能带你认识一个人,了解一门手艺,懂得一种人情。没有废话的镜头如同一个个短句,接在一起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丰富的信息量总是让你难以错过其中的任何一句。她说,“纪录片是教人知识的,新媒体时代,大家利用的都是碎片化的时间,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我想讲的事情和想表现的价值观。”

  林子路以拍纪录片的方式认识外界。拍摄《美丽乡村》时,她一边将乡野民间各类门道尽收眼底,一边也领略了各种人生况味。她和江西龙虎山的山民攀崖走壁采集野生的铁皮石斛,在浙江白茶山看茶农采茶制茶,随黑龙江北红村的村民破冰捕鱼,陪长白山的护林员捕捉林蛙,同黑龙江省卫星林场伐木工人在最后一个伐木季共进晚餐……

  这个当年喜欢在豆瓣上发泄怨气的“愤青”,在大江南北的游走之间渐渐认识到那种愤怒“很幼稚,没意思”。“年轻时阅历不够,很自我,总以一个所谓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城市人的标准去判断社会。当走了这么多地方,见了这么多人,才对国家的理解更深刻。这个国家太大,完全不是你坐在家里能想象的。”看的越多越宽容,对人越尊重,也越愿意传播温暖和希望

  因为尊重与真诚,所有拍摄对象最后都能成为她的朋友。《山之谷》开篇的那位采集铁皮石斛的李老三,因为人生坎坷,性格有些古怪,已经用白眼拒绝了好几位导演。林子路出现了,一进门还没谈采访的事,先被人家里的一股异香惊倒,连称非世间所有。对方笑了,说是自己从山上采的各种草药泡的酒,还有一个月才能泡好。一场友好的聊天从这香气开始……

  后来的拍摄中,她跟李老三一起翻山,一起钻草窠,跟不上人家的时候还会自嘲。她获得了对方完全的信任,沉默的李老三竟主动向这位女导演讲述了自己最不愿与外人道的内心故事。

  工作让林子路打开自己的眼界,也打开了别人的心扉。

   在逃跑中收获

  采访中,有快递送来了索尼公司的一款最新设备,供她免费试用。林子路是“技术控”,喜欢尝试最先进最前沿的设备。这也是年轻的女导演在这个男性占主导的行业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她经常合作的摄影师有七八个,年龄从二十多到四十多不等,他们甚至会向她请教最新型的摄影器材方面的问题。

  林子路做过剪辑、编剧,拍过剧情片、广告片,了解摄制中的所有技术环节,别人做不了的,她都能上手,被评价为“有着丰富带队经验的成熟导演和超群沟通能力的制片人”。她多与国际团队合作,就连那些获过国际大奖的摄影师都说林子路是他们见过的“公关能力最强的导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有过十几年的抑郁经历,一度社交障碍,怕打电话,怕与人沟通,也不适应四人以上的聚会……那是一个漫长的人生低谷,她只能以不断逃跑的方式前行。

  这一切是从大三开始的,因为家庭变故,她从学校逃跑,拒接手机电话,只愿意埋头书本。

  21岁大学毕业,赶上TVB第一次在大陆拍摄电视剧《大唐双龙传》,她跟随一位台湾师父给电视剧做剪辑,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剪辑师。前途本应光明,但因为她内心的挣扎与抗拒,竟丢掉工作也丢掉了对她关心有加的师父,逃回昆明老家。

  在家里关了很久,每天熬夜到凌晨5点,抑郁成了“好东西”,每天疯狂地看东西,写东西,其间给云南电视台投了一份简历,竟被聘用了。但依然压抑,情绪不稳,无尽的迷茫与抗拒。

  只待了两年,她便以读书之名去上海戏剧学院读研究生,还是为了逃跑。“上海两年,所有的时间都在读书和干活之中完成,我们是最早给世博会做新媒体的人,每天埋头于各种项目。”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前辈拉她创业,做一个跟科技和新媒体有关的公司。只做了两年,她又跑了。后来这位前辈对她讲:你一路上跟捡贝壳似的,虽然跌跌撞撞,但都能捡到好看的小珍珠、小贝壳。

  是的,一直在逃,但从不空手。带着所有的收获,她终于走进了纪录片。

  那年,澳大利亚旅游局找人拍旅游类纪录片,林子路被选中,提了一大堆拍摄要求,甚至提出拍摄圣灵群岛时必须要两架直升机航拍。没想到一切都实现了,这个系列纪录片成为澳洲旅游局至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再之后,她在一次10日禅修中得到用镜头记录缅甸国师的机会。老禅师九十多岁了,对人间充满了慈悲与包容,林子路觉得难以理解和原谅的人与事,在大师这里都能被平等对待。她被深深打动,急躁和忧郁的内心终于得到修复。

  她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美丽乡村》剧组的。走遍天南海北,认识各种生存状态的人,格局在打开,便不再轻易下结论,不再轻易贴标签。收获满满的林子路终于结束了自己的逃跑生涯。

   最美的风景是人

  为拍摄大型系列服装题材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匠心》,林子路认识了马可。此前,这位给彭丽媛设计过衣服的服装设计师从不接受采访,只安于“良心设计,清贫做人,吾民吾衣,如是而已”。然而,在与林子路的聊天中,她们找到了共同语言,都爱养猫养狗,热爱小动物,都是随性直爽的人……没有刻意的说服,马可就成了林子路镜头里的主角。

  “她是一个非常平静、淡定,对很多事情无所谓的人。在生活方面也是克制、内敛、简朴的。”马可的工作室在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建筑里,除了设计室,还有工房和染房,纺纱、织布、裁剪、制作,全是手作。许多少数民族的绣娘手绣她的“无用”之衣,她则帮她们找到了“有用”的价值。

  几天前,两人在微信里聊天,林子路问,你如何看待别人的误解?人家说你东西贵,一个床单两万多,你还说你心系大众,恢复民艺?“马可说,她要带动最顶层的价值观,大众才会慢慢去跟。”后来,马可发了一张特蕾莎修女的照片来,只说了三个字:信、望、爱,道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设计师的心声。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定有超越普通人的东西。”在林子路眼里,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是另一位让她佩服的大师。

  “在台湾,林老师被我按在剧场拍了两天,他发脾气说,我还没有被谁按在一个地方两天的!”但是,拍完告别那天,他对她说,过来。他们拥抱。他说,子路啊,加油!“我好感动!”拍大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永远有他的观点,他的角度。当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拍摄的时候,林子路想了个办法,决定“调虎离山”,拉着大师说个不停,然后让摄像师乘虚而入。后来林子路发现,大师并非不知她的用意。“他什么都知道,他是很通透的人,只是乐得糊涂。”

  林子路跟镜头里的人学习,也跟合作的同行学习。第一次跟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是拍《沉香珍品·莞香》,作为总导演,她要每天和国外的后期导演沟通各种信息。国外同行的敬业深深影响着她,他们从不自诩为艺术家,没有所谓艺术家身上的散漫与傲慢。他们是高效的,职业的,“对每一点细节都慎重再慎重,他们反复强调影视传播的力量太大,要为自己所输出的内容负责。”职业化带来标准化,标准化才能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学习对林子路来说是常态,也是福利,她很难理解那些骄傲的不肯学习的人的心理,历练和嬗变,让她更加体味到“有开放的心态才能看到更多,感受更多,成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