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三大战略述评

22.02.2016  10:15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2-21   
   
   
   
  治国理政新实践


  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开业,习近平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


  近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呼之欲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最鲜明主线……


  新年肇始,关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磅消息接二连三,可谓次第开花、好戏连台,重大举措稳步向前推进,宏伟蓝图加速变为现实,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逐步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不仅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也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三大战略渐次推出、扎实推进,思路更显开阔,气度更显从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三大战略渐次推出,同样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个势是什么?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独善其身”很难做到,“一枝独秀”越来越难。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足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整个世界为之一振,沿线60多个国家更是积极响应。


  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以开放思维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这同样是新一届党中央加紧谋划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这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十分关心。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三地推进协调发展的共识加快形成,方向日渐清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这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就此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