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的应急专家:给危化品处置开出专业“处方”

02.09.2015  13:07

   天津北方网讯: 空地上搭起来几顶简易帐篷,临时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这就是应急专家的办公场地,记者走近了这支此前不被关注的队伍。昨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给危化品的处置工作平添了不少困难,进场作业短暂停止,但是专家们一刻也不停歇,对于在疑难点位取回的样品,做好送检及辨识工作,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科学处置做好准备。

  “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之后,最先投入战斗的专家多来自消防领域,随着明火的逐渐扑灭,危化领域的专家成了主力,在抢险救援的每个阶段,应急专家们都冲在前面,只是此前不被关注。他们第一个接触到危化品,取样、辨识,然后制定科学的处置方案,并随防化部队一起处置。

  “每天有20名应急专家,每个处理点配备3名专家,他们穿上防化服,与防化部队一起走进每个处置点位,专家要在现场进行监护,如果遇到临时突发情况,专家会迅速给出科学的技术支持。”专家组组长唐必勇来自于渤化集团,他告诉记者,专家会先辨识危化品的品种,再拟定科学的处置方案,待上报审定后,跟随防化部队一起在现场处置。

  当被问及家人是否担心时,唐必勇告诉记者,在化工行业干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很多危化品,听起来很可怕,其实只要充分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定好方案,科学处置,就不会产生危害。

  惊心动魄的一次成功处置,就发生在2天前。当时,地上的一个大罐内残留着2吨多碳酸二乙酯,这种化学品易燃易爆,而且罐体已经打开,如果想把罐体吊装清理走,必须先处理罐内残留的碳酸二乙酯。

  来自于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李洋,虽然只有35岁,但已经是该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他介绍说,专家组制定了三套处置方案,前两种方案尝试后都无法持续,最终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像从井里挑水一样,用小桶从大罐里往外运,经过了5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危化品安全地装进新的容器中运走。

  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实施每一个点位的处置任务,都少不了应急专家的身影。此前经过推荐筛选,本市确定了安全生产应急专家库,这个安全生产的“智囊团”分为危化、综合等5个组,共计128人,目的就是一旦发生突发事故,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专家不仅懂理论,而且始终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此次“8·1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库里的危化组,成为此次抢险“智囊团”的主力。此外,本市各化工企业也抽调最优秀的专家,迅速补充进来,大家在一起献计出力。早上7点开调度会,各组领到自己的任务,整个白天,分别在各点位处置,晚上7点开总结会,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

  唐必勇回忆说,最热的那几天,穿着防护服走进核心区,防毒面具有效过滤时间约50分钟,专家们每45分钟换一批,于是形成梯队轮番往上冲,每个人下来从里到外全部湿透,靴子倒过来,存在里边的汗水往外流,还有几位年纪较大的专家热晕在现场,被其他人搀扶出来,他们每个人都有些轻伤,在现场医疗组简单处理后,继续全力投入工作中。

  “最近,指挥部下达了彻底清理核心区的要求,这也对应急专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组成员告诉记者,残留危化品的清理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安全与进度必须兼顾,科学处置才能杜绝次生事故的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