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让现代农业找准发力点

24.10.2015  18:51

    齐齐哈尔新闻网10月24日讯 一座城市,用15年时间,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转型。

  毫无疑问地说,当“互联网+农业”时代来临的时候,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之都”这张名片被描绘上了新的色彩,而且含金量也更高。

  如果说鹤城正奔跑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那增产增收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一组数据则说明了很多问题:“全市2014年粮食年产量近300亿斤,比2012年增长11.6%,是全国的1/48,全省的1/5。绿色有机食品国家级原料基地超过1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1/3,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年产量近千万吨。”

  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得益于全市广大农业战线干部群众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科技的注入,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位于富裕县富路镇和绍文乡的万亩富南灌区,借助引嫩工程,通过节水灌溉设施让嫩江水滴滴归田,一点都不浪费。富南灌区是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旱改水将原来种植玉米的地块改成了稻田。过去玉米亩产不高不说,卖价一直徘徊在每斤0.78元左右;如今,水稻每斤收购价达到了1.55元。合作社里的社员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不仅看见了效益更得到了实惠。据了解,2015年以来,全市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4.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2.54万亩,新建灌溉水源井2500眼,按节水灌溉区每亩平均增产粮食300斤计算,今年预计能够增产3.3763亿斤。

  在泰来县的5000亩观光水稻示范区里,看不到一个劳作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架立起来的物联网监控设备。杀虫灯控制、水流量控制、施肥控制等等,都通过物联网精准控制,不仅节约了人力,最关键的是让粮食产量在精准控制下,亩产平均达到了1800斤。而物联网建立的全程可操作和可追溯的系统,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智能化大农机,鹤城农业一路高歌猛进。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对于科技注入传统农业的转变,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合作社购买的300马力以上的大农机,全部使用GPS定位设备,只要开动车辆不仅不跑偏,而土地深松效果能够达到近40厘米,深松后的土地可促使粮食亩产均增200—300斤。收获时,大马力联合收割机3小时内能将1万亩玉米全部收割完毕,亩平均费用是小四轮的一半还不到。”

  发展现代农业,让传统农业成为了过去时。通过不断努力,“全市合作社达到5709个,入社农户和入社耕地分别占总数的83.6%和80.5%。国家级示范社达到47个,居全省首位。省级规范社52个,占全省25%,其中现代农机规范社28个,占全省的45.9%。”这组数据折射出现代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已在黑土地上遍地开花。

  如果说,大马力的应用让增产增收见到了效果,那全市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物联网企业,建设市县一体化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则是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全市推进9个县(市)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昂昂溪区的平台建设,2015年建立了64个监测点,并重点围绕水稻、马铃薯、蔬菜、杂粮等优势品种,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监测系统。

  保护性耕作、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GPS导航、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等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连续创造着鹤城农业增产的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科技已成为了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我市也正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蒙俄“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强劲东风,按照“打绿色牌、走有机路”的理念,努力创造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