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正铺设近700米海绵人行道 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脚

15.03.2016  18:25

  从南中环锦江桥至锦华路,近700米的人行步道正在铺设。据介绍,这段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和施工的首条人行道,自去年12月动工,今年3月将完成改造。

  地砖可以透水 下垫4层海绵结构

  海绵人行道的与众不同,从面上就能轻易看出。铺在上面的地砖比普通地砖大得多,地砖之间没有砂浆勾缝,有5毫米宽的缝隙。“普通地砖的规格为300×300毫米,只有勾缝才能固定;海绵人行道铺设的地砖规格为600×1200毫米,重很多,依靠自重来固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不用砂    浆“密封”路面,地砖本身还可以透水,从截面看会有或大或小的不规则气孔。

  在未完工的路面截面上,海绵人行道的秘密一览无余。除了渗水地砖,从上到下还有4层海绵结构,每一层都用厚实的渗水土工布做隔断。第一层是粗砂层,二三层都是透水混凝土,底下是级配碎石,厚度超过60厘米的海绵结构比普通的水泥板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

  渗水功能这么强,会不会造成市政管道受潮?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政管网有专门的管道沟做隔断,且外面都包好了防水层,尤其避免了电缆的受潮。

  蓄水池收集雨水 “反哺”植物

  既然是海绵,它吸进来的水储存在哪里?又通过什么方式排走呢?答案在海绵人行道旁边。由于尚未完工,旁边的下凹绿地还只是连绵的土堆,不过它的功能却是整个工程的精华,完工后,它将会是具备渗水、排水功能的绿地。

  “我们会在绿地下挖大小不一的蓄水池,将收集来的雨水储存在这里,再通过排水沟排走。”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可以看到的两米见方的大坑,将来会作为露天蓄水池,既用来蓄水,也能作为路边的景观水体增添风景。

  更多的蓄水池埋在地下,主要承担蓄水功能。人行道不能完全吸收的雨水会通过横向管道流向蓄水池,绿地排下来的雨水也能通过排水沟的自然凹面汇聚。收集而来的雨水与周边的绿化带相连,还能“反哺”植物,将雨水的利用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