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粮食部门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23.02.2016  19:05

            四川省粮食部门为适应粮食规模化种植新形势,切实解决粮食收获后“谁来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2012年率先在全国探索启动了“川粮产后服务工程”。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证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不仅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而且也支撑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晒粮难、储粮难的问题。特别是崇州市粮食部门通过创新筹资、运营及监管模式建设粮食烘储中心的做法,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和好评。

      一、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近年来,四川省粮食规模化种植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全省粮油企业参与或主导组建了275家粮食专合社,通过订单、流转及托管方式种植粮食面积达1000万亩,其中:直接流转面积492万亩。然而,粮食大批量收获后的烘干、清理及代储等难题却严重困扰着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为了有效解决粮食规模化经营后出现的产后服务问题,2012年省粮食局启动了“川粮产后服务工程”,为种粮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粮食订单生产、烘干清理、粮食收购、粮食银行、放心粮油销售等粮食产后全过程、多方位服务,规划在2013-2017年的5年内在100个县开展“川粮产后服务工程”试点,为1000个种粮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10万户农民直接提供粮食产后服务,初步建成覆盖全省主要产粮县,以粮食烘干清理、粮食银行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成都市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规划在三年内投资9000万元,建设60个粮食烘储中心,推动粮食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 统筹推进,突出创新。四川省粮食部门围绕服务现代农业,转变现代粮食生产方式,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大胆创新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一是先行试点。省粮食局在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挤出500万元资金在广汉、仁寿、宣汉三县(市)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并在2013年夏秋季节帮助农户烘干、清理粮食11万吨,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二是规范程序。2013至2015年,省级财政、粮食部门按照“自愿申报、公开竞争、专家评审、效益优先、择优确定”的原则,在88个粮食主产县及粮食规模化种植发展较快的县中遴选确定了146个项目单位,每个项目单位给予100万元财政补助用于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三是方式创新。从2016年开始,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改为“以奖代补”方式对项目单位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贴,并要求项目单位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建设日烘干不少于100吨粮食的烘干设施并配备必要的清理设备,待当地财政、粮食等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奖励。四是模式创新。为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积极性,成都市大胆创新建设模式和内容,对于已建成日烘干处理粮食能力200吨、简易周转仓容2000吨,可满足1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烘干储存需求的烘储中心,市级财政按项目核定总投资(不含土地投资)的50%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项目补助不超过150万元。

      三、统筹监管,突出绩效。为了确保粮食产后服务专项资金规范使用,实施项目发挥效用,省(市)粮食、财政部门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大胆创新监管模式。一是委托第三方绩效评审。按照“集中使用、县长负责、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原则,通过专家评审确定省级财政项目支持单位,项目单位按照批复内容实施,省财政评审中心负责对项目单位进行实地绩效评价,省级粮食、财政等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项目完工后由所在市财政、粮食部门共同组织验收。二是村民自主监管。崇州市是全国“农业共营制”的发源地,他们通过民议、民定、民建、民评、民管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村民自主”转变,通过财政资金形成资产并量化到合作社社员的试点,发挥了粮食产后服务及支农补贴资金的效益,同时采取全程公示、农民监督、部门审计、集体验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粮食烘储中心有人建设、有人经营、有人维护。

      据统计,截止目前,省级财政已拨出1.53亿元,为105个县、146个项目单位,购置烘干设备800多(台)套,帮助烘干清理粮食150多万吨,为农民挽回晾晒、虫霉等粮食损失2亿元以上。兴文县五星镇粮食合作社彭成忠去年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收获季节阴雨连绵,多亏粮食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了烘干难题,他不无感激地说:“感谢党委、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粮食部门为我们解决了天大的难题”。河南省人民政府胡向阳副秘书长在参观崇州市产后服务中心后感慨:“四川粮食部门敢为天下先,为全国同行树立了榜样”。

      来源:四川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