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提升市民“精气神”

02.02.2016  11:26

   细雨无声,滋养“软实力

  ——本市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提升市民“精气神

   天津北方网讯: 家住河西区友谊路街谊景村社区的郑美真是一位空巢老人,子女们都还上着班,有时晚上会来看看老人,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过。在外人看来,胃病缠身又行动不便的郑奶奶怎么会选择一个人生活,为什么不去养老院养老?郑奶奶满是笑容地回应:“我是幸运的,赶上了好街坊,有大家伙帮衬,待我如家人,自己一个人过不是难事。

  社区里尊老爱幼,邻里之间其乐融融,马路上干净整洁,公交车上大家谦让,一些陈规陋俗被新方式所取代……当我们与这些文明不期而遇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

  回眸2015年,如火如荼的精神文明建设正让我们这座城市不断“升温”,文明和谐的城市“温度”提升着全市人民的“精气神”,凝聚着发展正能量。城市因文明美丽,百姓因文明幸福。

   主题实践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

  “郑奶奶,今天需要点儿什么,一会儿我给您捎过去……”每天清晨,郑美真老人都会接到一个问候电话,打来电话的不是邵焕民就是毕海英,两位阿姨和郑奶奶住在同一个小区,自打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邵阿姨和毕阿姨就揽下了照顾郑奶奶的任务。每天早上一个问候电话;中午之前,把郑奶奶需要采买的用品送到家;怕老人一个人在家孤单,她们就轮流陪着郑奶奶,邵阿姨爱讲笑话,总是把郑奶奶逗得乐开了花。

  采访时,郑奶奶紧紧地握着邵阿姨还有毕阿姨的手,激动地说:“我今年83岁了,能活到这岁数是福气,有她们俩照顾更是福气,她们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最让郑奶奶感动的是,去年社区体检,郑奶奶被查出患有眼疾,需要到眼科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怕麻烦邵焕民和毕海英,老人家就把看病的事一直拖着,邵焕民和毕海英却一直惦记着这事,毕海英趁着丈夫歇班可以开车,叫上邵焕民一早就送郑奶奶去了医院。在医院郑奶奶被诊断患有白内障需要住院手术治疗,邵焕民和毕海英二话没说,一人帮着办理住院手续,一人回去拿洗漱用品。住院期间,两人轮流守在郑奶奶身边,连同病房的病友都误把她们当成郑奶奶的闺女,直夸:“您闺女真孝顺!

  在谊景村社区,像郑奶奶和邵焕民、毕海英这样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故事有很多,在社区开展的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中,每一个生活不便的空巢老人因为有了好邻居和志愿者的照顾,晚年生活变得不再孤单。

  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重头戏,为了带动和感染更多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市以活动促成果,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广大市民踊跃参与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本市2人当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1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人当选第四届天津市道德模范。开展“践行价值观·追寻成才梦”“践行价值观·实现成长梦”等17项主题活动;在家庭中,组织开展“感悟幸福传递爱”寻找天津最美家庭活动;在农村3786个村庄开展“千村美院”活动,发动全市妇女创建绿色环保家庭;在城镇1288个社区开展“美丽家园”创建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一项项活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文明行动走进百姓身边

  告别陋习是文明城市的最好诠释。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祭扫的日子,在过去,这样的现象会随处可见——有人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圈,将纸钱引着火后放进圈内,一边烧纸钱一边嘴里还念叨着,黑烟一直往上飘,火星也随风乱窜,待纸钱全部烧完,地上留下一堆黑色的纸灰,当有汽车驶过,纸灰漫天飞扬。而如今到了祭扫的日子,马路上烧纸的少了,更多的市民加入到了文明祭扫的队列中,一束鲜花、一盏灯烛,同样寄托哀思。

  传统的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也容易引起火灾。为了倡导文明祭扫,本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各地悬挂文明祭扫布标、横幅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祭扫氛围。利用全市3017条公交车线路这一宣传媒介播发“弃陋俗,树新风”沙画公益宣传片,引导广大居民移风易俗。民政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市容等部门,对出售纸钱、冥币的摊群市场开展专项治理,从源头入手,规范丧葬用品市场秩序。举办“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百场社区共祭追思会”“奉献者生命礼赞清明追思”“纪念白芳礼老人逝世十周年”“寒衣雅寄”等特色共祭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摒弃陋习,用文明的方式祭扫先人。

  “近年来,参与文明祭扫活动的市民一年比一年多。”北辰区佳荣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滕玉琴深有感触。以前,都是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邀请居民参与,有的居民表面上答应,过后根本不来。但现在不同了,通过居民之间的相互宣传,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上百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容纳不下来参加文明祭扫活动的居民。

  除了文明祭扫专项行动,还有文明服务、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各式各样的专项行动,走近百姓身边,互相影响、互相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摒弃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市民文明习惯在一点一滴地养成。

  此外,本市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目前,全市志愿者达到170万,其中注册志愿者超过135万,志愿队伍达到5124支,全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6万次。“想当志愿者、能当志愿者、当好志愿者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推崇的时尚行为。

   “文惠卡”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决定人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精神文化能够使人奋进,形成向上向善的合力。为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市去年推出“文惠卡”,让津城百姓有了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的“底气”,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多种文化盛宴。

  近60岁的石鸿祥可以算得上是忠实的话剧迷,从30岁起他把大部分开销都用在看话剧上。“以前,进剧院真的算是高消费,一个月工资省吃俭用,剩下的钱也看不了几场话剧,现在不同了,一场话剧的门票,自己掏20%,政府补贴80%,有时十多块钱就能看场话剧,真的是经济实惠,现在只要有话剧上演我是几乎场场不落。”石鸿祥告诉记者说。

  去年,本市向社会发行了6万张“天津市文化惠民卡”,一张卡的价值是500元,市民只需支付100元购卡,其余400元是政府提供的看戏补助。“文惠卡”可用于购买本市11个市级文艺院团的演出票,同时享受票价的4至7折优惠,这样的惠民举动让剧院的上座率一下子爆棚。据统计,去年,各院团推出面向市民售票演出817场,平均每天3.36场,平均上座率达到88.8%,使用“文惠卡”的观众达33.62万人次。

  为了让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本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新建城市书吧50个,为150个已建城市书吧和3599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农村数字公益电影5万多场;开展“文化惠民季”活动,持续近5个月,推出471个惠民项目。看展览、赏美术、听音乐、品书香……已成为津城百姓闲暇时的选择。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市民文化品位和欣赏水平自然是越来越高,群众文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