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改革迫在眉睫

08.09.2015  14:10

      英雄没有“编外”。这是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期间说的一句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但仔细想想,难道只有成了“英雄”,只有为事业英勇牺牲了,才没有“编外”吗?“编外”的存在是合理的吗?
      “编外”,即编制以外的人。目前,在一些单位,特别是那些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大量存在,有的单位“编外”甚至超过“编内”。在改革开放初期,“编外”的政策对解决计划经济在用人方面的陈规陋习、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延伸,“编外”成了发展的一种桎梏。
      首先,同工不同酬。目前,很多“编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都很高,岗位也比较关键,但收入往往低于正式职工,各类保险基本是下限水准,与正式职工相差悬殊。我们喊了几十年的“同工同酬”,却解决不了“编外”的问题。
      其次,“身份”不平等。“编外”人员好像是“二等公民”,他们时时要考虑自己的未来。一方面,“编内”人员有的水平较低,消极怠工,单位也不能解聘,只是调个岗位;另一方面,“编外”在业务、能力、学历等方面都不比“编内”差,差的只是机会、背景以及常常说不清的各种“潜规则”。
      最后,易滋生腐败。有关部门不深入实际,胡乱定编,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且长年不变,搞得“编外”人员怨声不少。而有些单位的“编内”人员过剩,人浮于事,甚至“吃空饷”,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更有甚者,单位出了事故,领导为了逃避责任,硬是把责任扣在与事故没有一点关系的“编外”身上,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编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编制”却仍然像“紧箍咒”一样,限制着人才的选用流动。同时“编制”又是某些人的敛财之道,各类编制明码标价,许多腐败现象都和编制有关。笔者认为,取消“编制”是迟早的事,“编制”改革迫在眉睫。如现在不能马上取消“编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定编、逐步取消“编外”,起码应尽快解决编制内外的不公平与不平等。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