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试验区: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新助力

11.02.2017  00:31
  “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先导,推动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建设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作为滨海新区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滨海新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要求而进行的经济布局,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历史浪潮下的新思路、新契机。
  国际产能合作概念与意义
  2014年12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第三十九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我国产品尤其是装备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拉开了我国新时期国际产能合作的帷幕。国际产能合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利用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帮助国外客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把基础设施运营需要的技术装备卖到国外。这种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二是把我国先进的制造装备卖到国外,在国外开设工厂并进行生产加工,如有需要再把产品运回国内。三是利用我国拥有价格优势的中端装备与拥有国际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发达国家公司开展合作,服务于第三方国家。
  国际产能合作,概括来讲是指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将我国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我国企业单独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在国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工程承包、投资设厂等企业经营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国家层面,一是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二是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可获得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还可以通过海外投资造福当地民众,潜移默化地提升他国民众对我国的认同感。三是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让一些国家承接我国的部分制造业及功能,我国将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经济方式的转变。
  在企业层面,一是有利于企业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与国际上掌握顶尖技术的企业合作的机会。二是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产品需求巨大,国际产能合作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能够使其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做大做强。三是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让我国企业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机。主动融入全球化可以让我国企业在未来世界经济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四是有利于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企业在主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从全球化视角看待企业发展的能力、跨文化的经营能力、与他国政府及行业打交道的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国际产能合作很好地契合了我国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的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国际产能合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出了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与深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提出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重要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上相一致,两者可以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中国资本、技术、标准、产业、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京津冀的资本和产业走出去。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或龙头,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动“一带一路”战略。从我国的经济布局来看,京津冀地区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率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先,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对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京津冀地区存在巨大的过剩产能,亟须对外输出,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输出型的战略,要发展输出型的经济。而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经济区都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入型经济,不可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或龙头。再次,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十分优越,京津冀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和龙头,不仅可以横向带动西部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发展,还可以纵向实施和加强南北对接,与南方的轻工业实现互补,缩小南北经济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而且京津冀地区环渤海的区位优势便于国际交流。
  而从我国构建“一带一路”具体战略意图分析,其核心目的除了要处理好政治领域中的睦邻友好关系,保障我国安全与社会稳定,营造一个公平、民主与开放的国际环境外,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构建经济领域里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促进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有效解决我国产能过剩、市场疲软的问题,促进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融合周边经济合作思路与项目的总体框架,体现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密切关系。为了实现无缝对接,中国必须把本国的产能与生产要素同其他地区的产能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延续西部大开发的策略,改变“东高西低”的态势与地区间巨大的贫富差距,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中之重,其能否加快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结合区位、资源、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发新格局,打造对外合作交流的广阔平台,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成败。
  由此可见,在京津冀地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两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未来将成为华北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窗口。
  天津自贸试验区成为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新助力
  2015年4月,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首个挂牌成立的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地处渤海经济圈中心,紧邻首都、辐射华北地区,是京津冀战略承接地,是我国北部省市对外通商的重要窗口,且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地区的重要节点,西北方向可达蒙古、俄罗斯,东南方向可达欧非亚。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就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和推广为最基本要求,努力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总体目标是:经过3至5年的摸索,努力将园区建成贸易自由、法制规范、投资便捷、高端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监管到位、辐射效应明显的国际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自贸协定战略。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无疑会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使整个京津冀产业版图面临调整,为京津冀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示范作用
  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是国家深化改革进程探路的排头兵。天津自贸试验区涉及到很多制度创新化的改革,包括外资准入模式、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以及推动现代服务业开放等,这些创新突破制度可以为京津冀三省市加快体制创新起到示范作用。
  2. 自贸试验区贸易促进及带动作用
  在货物贸易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降低企业营运税收成本和投资的新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使得区域内企业得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进出口服务。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会带动京津冀地区港口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强调服务贸易的开放,在金融、航运、文化、医疗等多个服务领域将吸引到高端服务业在区域内聚集,京津冀腹地产业也将依托自贸试验区产生的溢出效应得到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版图将得到进一步调整。
  3. 自贸试验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广阔平台
  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将使得区域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贸易扩大将直接扩大港口业务量,从而进一步带动腹地经济增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为河北产业走出去,及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河北可主动分享自贸试验区优惠政策,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布局自贸试验区,大量开展区域内外的业务。通过天津自贸试验区接轨“一带一路”,借助境内各港口的窗口作用,将河北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转移至非洲、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及地区,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天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在扩大港口业务的同时,实现腹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河北整体竞争实力。
  4.自贸试验区金融投资的扩大作用
  自贸试验区宽松的金融投资环境在为京津冀实体经济提供新的融资渠道,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的同时,能够间接促进三省市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为港口发展提供强大的腹地支持。同时,京津冀还可吸收和利用投资提升港口软硬件建设速度,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要求而进行的经济布局,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历史浪潮下的新思路、新契机。京津冀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天津自贸试验区多项政策红利叠加的支持,必将带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形式,为我国企业未来大规模走出去与他国合作奠定基础。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