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跳出农业看农业

10.03.2017  22:35
      让农业跟上时代

  记者: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土地经营面积1.5万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每年平均达到10万亩,员工达到50多人,并从国内外购买了先进农机具100多台(套),实现了大机械生产和规模化作业,这么大的规模是不是你当选“全国十佳农民”的主要原因?

  冯立田:目前仅我们玉田县,农业合作社就有上千家,规模大的也有十几家,我这一万多亩真不算多。

  同样,如果只用机械和规模来衡量,那可能现在很多合作社都可以称得上“现代农业”。但按我理解,高度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仅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方面。

  我想,我能当选“全国十佳农民”,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我对现代农业模式的初步探索。

  记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你又是如何理解现代农业的?它在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冯立田:我所理解的现代农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它需要把可以为农业所用的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包括整合信息、科技、管理营销等所有能用到农业的手段,真正让传统农业跟上这个时代。

  现在,即使是在农村,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农业被倒逼着必须思考改变资源依赖型的粗放路子。耕种的效率太低不行,农产品种出来了价格上不去、储存不了也不行,种出来了卖不出去更不行。

  怎么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它和市场顺畅对接?这才是“现代农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面就包括产前的信息管理,产中的高效、绿色生产,产后的营销等环节。

  记者:你曾说“像办企业一样种地”,但无论办企业还是种地,都要面对市场供需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比如菜贱伤农等现象,对这种市场风险你是如何规避的?

  冯立田:你看现在办企业,无论是提供物质商品还是劳务商品,都已不像从前那样我只管自己闷着头干,不讲效益、不讲管理、不讲营销的。应该说,现代农业跟办企业是一个道理。

  我们在决定播种哪些品种时,为了避免大面积跟种,导致某种农产品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会分析我们种子公司卖出去的种子数量,来预先推断某种农产品的价格走势,这就是前期的信息管理的一部分。

  实质是融合

  记者: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是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你们合作社的很多做法,其实就是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尝试。

  冯立田:对。我们对现代农业的探索,本质上讲就是在寻找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点。我们的感受是,融合的节点越多,农业的路子就越宽。

  比如说我们引进先进机械化设备,以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理念和工业化设备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这就是在生产方式上,寻找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点。

  再比如我们的“农合”APP,就是利用第三产业的“互联网+”技术,来帮助农业实现更大范围的供需信息交换和销售渠道拓展。而且随着我们掌握农户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手里的“大数据”也就成了无形的资产。

  有了融合思路,可能我们原来认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却可以在农业中大有可为,不然谁会想到,农业和“大数据”还有关系呢?(笑)

  记者:也就是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还不仅仅是延长生产链条?

  冯立田:我们目前融合的要素,就已经包括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大中专院校以及专家教授,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技下乡推广团队、农技培训、保险、金融等。

  把这些环节、要素有序编排,我们自己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还通过提供服务,探索了全程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把线下模式搬到线上,我们又在线上卖产品、卖服务。应该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理解的“产供销一条龙”的范围。

  关键在经营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农业再不是一种小生产,正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服务密集的产业。但意识到了并不意味着能做到,你认为其中关键点在哪儿?

  冯立田:还是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最关键的在经营。

  要想从事“现代农业”,首先要进行角色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当好“现代农民”,不仅要会种地,更重要的是得有大经营的理念和思维。

  当然这也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要多学习,多思考,每遇到一个新事物,或意识到新趋势,都要仔细想想和农业能产生什么关系。

  有人说,咱就是一个农民,想不了那么远咋办。我的一个办法是读书。你看这是我刚买的书,有《农业经济学》《经济法概论》《市场营销学》《财政学》《金融学》……你是不是想,一个农民读这些书有啥用?如果你只想当个庄稼人可能用不上,但你想搞经营,还真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