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焉能有“学历门槛”

28.04.2015  16:53

      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但最近,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一项规定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在这里,读书也是有“门槛”的。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制定此规定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工作人员称,古籍等许多历史文献都是很珍贵的,有的甚至只有一本,一旦损坏都很难补救,平时古籍都放在恒温、恒湿的书库内重点保护,此规定是为了减少书籍使用频率,保护古籍善本。
      高学历或者高职称的人才能借阅古籍,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门槛”!国学大师陈寅恪留学多国,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却并没有取得过正规的学位;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大儒,却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鲁迅仅仅是中专学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代大师……但按照上述规定,这些大师巨匠,可能连图书馆的一本古籍都借不到,理由是他们“学历太低”。
      古籍善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中承载的文化价值,而并非那已泛黄发脆的纸张。如果仅仅为了保护其不受损害而把这些古籍像财宝一样锁起来,只有极少数“符合条件”的人能接触到,那么这些著作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知识与阳光一样,绝不会因为高低贵贱选择“主人”,更何况公共图书馆不正是为有需要的人服务的吗?古籍善本固然需要保护,但我们的图书馆更应对所有人平等看待,而不应划分三六九等;也千万不能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对待这些古籍善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难道不能制作古籍影印本、电子文本来满足更多借阅者的需求吗?不必担心复制品过多会影响古籍“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能让知识更广泛地传播,能让更多人钟情阅读,这不正是读书馆的职责所在吗?这不正是“书”最本真的作用吗?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公共场所,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拥有人文主义的光芒和对智慧的普遍尊重。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能够有胸怀和担当容纳所有人、在规则上做到“零门槛”,才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姿态。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