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要分类施策

10.05.2016  10:57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补贴因个别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失序而受到广泛关注甚至争议。
        发展实践证明,任何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都存在固有缺陷。为了克服缺陷,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被各经济体当作重要经济调节手段,用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供给与需求结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一方面,财政补贴对改善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展环境和阶段的变化,也对财政补贴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个别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有欠科学,与不尽合理的财政补贴不无关系。从深层次看,补贴资金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则有更复杂的原因。
        比如,一些企业“僵而不死”,依靠财政补贴维持生存,背后有地方利益驱动和民生保障压力;一些行业创新乏力,未能把以财政补贴推动科技进步的初衷转化为创新的内生动力;一些地区之间低水平竞争,在不够科学的发展理念驱动下,财政补贴加剧了重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获取更多财政补贴的利益驱动下,个别新兴产业“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不仅严重破坏了发展的健康秩序,也充分暴露出相关政策措施的缺陷。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持续推进,财政补贴更应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一是补贴范围要点面结合。既要突出补贴重点,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研发、生产或消费进行补贴,又要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行设计实施。
        特别是在当前“去产能”的重要阶段,把那些过剩的、附加值低的产品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有利于提高行业发展活力。但不能忽略的是,对过剩行业中一些涉及产业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在其研发和生产阶段,则应补尽补。
        二是补贴额度当高低有别。对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提高补贴标准;对那些已趋饱和或非主导产业,应适当降低或逐步取消补贴。
        这其中,分清主次关系尤为重要——既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弥补经济制度与运行机制的缺陷,又要科学认识影响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诸多因素的主从地位和相互关系,避免企业发展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影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补贴政策应放管结合。促透明,对在补贴范围内的产品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程序;强监管,对补贴政策实施和补贴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真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有限的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民生等刚性支出需求较大,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一环,财政补贴应多使巧劲,补贴什么,怎么补贴,对哪些环节进行补贴,大有学问。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