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小不点儿”的逆袭

12.06.2015  11:22

   “小不点儿”的“逆袭

  ——天津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之路

   天津北方网讯: 仲夏,万物在一片葱绿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与众多世界巨头的较量中,北辰区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刚刚上演了小企业的“逆袭”。

  在本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重型机械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起重能力高达300吨的天车往返穿梭,整个工厂正在为世界上最大规格型钢轧机的生产日夜不息。

  “我们现在是满负荷生产,这个项目1.2亿元的订单,是我们与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世界顶尖水平‘PK’后的战果。”总经理谷峰兰今年已经65岁,谈起轧机,这个一辈子与重型机械装备打交道的女性,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在她这个年龄很难见到的光芒。

  110余项专利,20多种国内、世界首台(套)产品,中重科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业界难题,“杀手锏”产品、专精特新产品接二连三。15年的时间,一个科技领军“小巨人”冲上了世界科技之巅。

   小不点儿”一起步就瞄准高标准

  在2001年,中重科技是一个原始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小不点儿”。那一年,谷峰兰51岁,在知天命之年,她开始了一条不平坦的创业之路。在此之前,她所在的天津重型机械集团破产倒闭,作为有着30年工龄的科技人员、集团设计研究所所长,她亲眼目睹了一头“骆驼”病入膏肓,最后慢慢死去。

  “天重的倒闭,最直接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哪怕是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谷峰兰痛定思痛。

  装备制造业领域,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国虽是机械设备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尴尬如影随形。那时在国际市场上,强度高、稳定性强、应用范围广、节材环保的H型钢已逐渐兴起,而国内由于还未攻克万能H型钢生产线成套设备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进口、受制于国外。

  “我们为什么不能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万能轧机?这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存,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国内工业水平,不能再被外资品牌‘卡脖子’了!”在北辰开发区三间狭小的平房内,谷峰兰决定绝不能再走天重的老路,她带领着团队奔波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公司总工程师田学伯是企业创立初期的元老之一,忆当年,这位“老技术”激动不已。“老谷带着十几个人,她既当公司经理,又当技术领队,又是炊事员,大家干劲冲天,当年的中重科技可谓既小也大。”田学伯解释道,说它小,是与那些资产百亿元、员工近万的“大块头”相比,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说它大,是因为中重科技从诞生之日起起点就很高,CAD制图、光机电液一体化集成技术开发系列产品,瞄准的全是行业高标准。

   啃别人啃不了的硬骨头

  中重科技的起步,赶上了钢铁、冶金的黄金年代。国家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使得国内冶金轧制业井喷式发展。2005年一年,中重科技就接到了19个订单,当年销售收入从2000万元突飞猛进到1.4亿元,2014年订单总额又增长到4亿元。

  中小企业闯市场,总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面对残酷的现实,中重科技早已坦然接受。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重科技这只“小舢板”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大海中抗击风浪、找到属于自己的航线?中重科技的答案是:去“”别人“”不了的硬骨头!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加高企业门槛,才能离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厮杀的“红海”,进入差异化、化腐朽为神奇的“蓝海”,成为真正的强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谷峰兰得知本市一家企业进行技术提升改造,需要新增一条生产H型钢的万能轧机生产线。研发万能轧机是谷峰兰的梦想,自公司成立伊始,她的团队就一直为此做着积极的技术储备。随着高层和大空间建筑的推广,H型钢的需求迅速增长。但国产万能轧机还是一片空白,一些企业不得不花大价钱进口轧机设备。

  谷峰兰觉得机会来了。她接下了这一单。当她把品质一流、价格只相当于洋品牌一半的万能轧机摆在用户面前时,国内外同行惊呆了。当年,这一叫做“万能H型钢生产线粗精轧设备及产业化”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市科技发展计划的项目。随后,又相继填补了国内中、大型、超轻薄型万能H型钢生产线空白,直到现在,当很多企业还在摸索之中时,中重科技已经实现了国产万能轧机的出口,并且把万能轧机的研发、生产升级到第五代。如今在国内,600毫米以上规格的万能轧机,中重科技依然是“独家秘笈”的拥有者。正是因为此,万能H型钢生产线系列成为本市首批“杀手锏”产品。

  近年来,中重科技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经过三次技术改造,在生产、研发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过去只能设计制造一些中低端带钢设备和小规格型钢生产线,发展到具有设计制造中大型各种规格的型钢生产线乃至重型冶金成套设备的能力。

   超前的技术储备成就持久竞争优势

  手里有了“金刚钻”,就不愁揽不来“瓷器活”。目前一年时间还没过半,中重科技就已拿到了全年订单,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小不点儿”拥有了“大能量”,这能量源于创新。那么是什么促动、成就了中重科技源源不断的创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当下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而对于中重科技来说,这已是早在多年前就践行的格言。

  “老谷这人很有意思,她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买件衬衣,却舍得每年将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上,她对前沿的东西特别关注。”公司党总支书记王玉亭告诉记者,国内外一些展会,如果涉及到机械、钢铁、金属等相关行业,中重科技都想办法积极参加。比如,前段时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中重科技就专门派去了一个团队,了解世界工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潮流、新成果,绝不走马观花,而是拿回来一大堆文字、视频材料,翻译过来之后,大家一起仔细研究,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可以作为技术储备?说不定从这里捕捉到的某个信息几年以后就会成为填补空白的产品。

  “我们几乎所有的创新技术都是提前两到三年做准备,一旦机遇来了,才有施展的可能,如果说中重科技在竞争中的优势,那就是我们超前的眼光,帮助我们看到了市场需求的方向。”谷峰兰如是说。

   -记者手记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重科技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字辈”,与强手云集的大国企相比,它成立时间短、企业人数少、销售收入低。然而在记者眼里,它却是一家“小而强”“小而美”的企业。它的强,它的美,来自源源不断的创新。

  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不会因为弱小而得到额外的关照。在接受采访时谷峰兰曾说过,对于中重科技这样的后来者,创新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是不创新却是没有出路的。其实,时代也早已给出答案,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不管你是“大块头”、还是“小不点儿”,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迟早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吞没。

  然而,创新并非只是举手之劳。它需要的是智慧、眼光,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中重科技的实践告诉我们,越艰难,越需要把创新作为立身之本;越弱小,越需要拥有勇攀高峰的胸怀;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保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冷静。

  最美的风景,总是在最险峻的山峰。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