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院士张伯礼:中医药怎样 飞得更高更远(图)

25.02.2016  13:36

张伯礼院士(左一)陪同屠呦呦到瑞典领取诺贝尔奖
张伯礼院士临床诊病

  2月23日,2015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获得2015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面对会场上热烈的掌声,一向严谨的他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2015年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与其他两位科学家一起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掀起了一股中医药热门话题。昨天就中医药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对张伯礼院士进行了专访。

  中医药发展

  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态

  记者:张院士,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奖,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极大关注,您也获得天津科技重大成就奖。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和看好中医药,请您谈谈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张伯礼:感谢时代给予了我努力拼搏的机会,为我创造了这样的社会条件和科技条件;感谢我的团队,这其中既有学校的研发团队,也有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单位,大家推倒围墙合作共进。而我自己,只是尽到了责任,只是在努力把自己热爱的专业做好的同时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5年是中医药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喜事连连,令人振奋。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发展现在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国务院转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发展中医药五项措施,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同时,中医药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态。我希望各界对中医药多给予理解和支持,给中医药一个宽松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对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视,我们会百尺竿头,加倍努力,迎接中医药事业的春天。

  屠呦呦获奖启示

  中医药需要科技翅膀

  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您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谈谈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张伯礼:屠呦呦老师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作出的新贡献。

  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一次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需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有数千年积累,有精华也有糟粕,可以说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正如屠呦呦认为:“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需要创新。”例如,利用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青蒿无法治愈疟疾,而改用低温提取,则取得成功,这是科技为中医药插上了翅膀,翅膀越硬,中医药飞得越高越远。

  中医药学从来不是封闭的,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吸收不同时代的新认识和技术方法为我所用。中医原创思维和经验结合现代科技就会产生原创性的成果,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就是遵循这条路径。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丰富生命科学的内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很多难治性疾病将从中医药创新发展中找到解决思路和办法,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为人类健康服务。

  今年年初,我有幸能陪同屠呦呦一起赴瑞典领诺奖,也亲历了领奖前后的诸多活动,并有许多感触,试着填写了诗词,表达我的心情和思考。

  浪淘沙·诺奖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

  良药治疟救苍生。

  百般艰辛实验难,

  医典启明。

  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

  古方须赖科技成。

  埋头干事何顾它,

  呦呦晚鸣!

  沁园春·诺奖礼行

  斯德哥摩,北欧风光,诺贝尔城。大奖彰百年,神州难酬,茵茵蒿草,呦呦首鸣!学府讲演,管弦齐奏,御宴气派皇家情。正襟坐,观盛装頒誉,至上光荣。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慨百草根叶,聚天地精,抗逆苦害,自然馈赠。四气五味,七情和合,增效减毒复方雄。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

  最大心愿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让更多患者受益

  记者:张院士,中医药现代化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热词,它与普通百姓和患者有多大关系?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张伯礼:中医药研究魅力无穷,因为它的每一个成果都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中医药研究就像“黑洞”,一旦投身其中便会被吸引,让人贡献毕生而不懈。我承担了“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就是要解决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两个基本问题,通过系列研究,诠释了中药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目前组建了天津组分中药工程中心,建立了4万个组分的中药组分库。为了解决制药中药品种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我和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并在天津市科委的支持下完成天津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专项,建立了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经过8年攻关,完成了天津市30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销售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销售额由开发前的12.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6亿元,30个品种累计销售额超过230亿元。通过二次开发,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推动中药制药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可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提高临床疗效,为百姓解除病痛的疗法,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我最大的心愿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发更好更多的现代中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中医药大健康战略

  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

  记者:您提出要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这个产业的意义和前景何在?

  张伯礼: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我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相关建议被国务院采纳,推动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药大健康产业与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息息相关,又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业态有重要的意义。以中药为主,以中药保健品、日化用品、制药装备及相关产业为支撑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不断壮大,方兴未艾,已达到万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发展健康产业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综合效益突出。同时把健康产业的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深化医改的需求相结合,将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产业中来,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从而让老百姓获益。

  中医国际化

  越来越快走进国外群众生活

  记者:中医药现代化已经有一定基础,中医国际化如何走向?

  张伯礼:谈起中医药的国际化,我想起一个德国学生的故事。这位德国人从小喜爱中国文化,在台湾学习了3年哲学,又来到天津跟我学习中医,回到德国后开了一个中医诊所,找他求医的人络绎不绝,找他看病排号到一个月以后,还有病人开车上千公里找他看病。他已经毕业将近十年,频繁到欧洲的一些大学讲课,用日耳曼人的眼光讲授中医、介绍中医,效果非常好。我在国外讲学时注意到一个显著而可喜的变化:现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这足以说明中医药的疗效明确,在国外受到患者的欢迎。

  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要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国家的强大,才能借势出海。“一带一路”战略里包含了中医药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在10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今年还将再建10个。另一方面,还要苦练内功,把中医药本身的功课做好,即靠疗效说话、靠科技支撑。过去的20年,我们国际化的步伐虽然艰辛但在稳步前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复方丹参滴丸胶囊、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片等也均完成了美国FDA二期临床评价,获准开展三期临床研究。中药欧盟注册也取得突破,地奥心血康胶囊、丹参胶丸在荷兰注册成功,还有一批中成药正在开展欧盟注册研究。中药饮片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丹参等9个品种的27个质量标准已被《美国药典》正式采纳,还有99个中药品种正在接受美国药典委的复核与审定;三七、杜仲等9个品种被法国药典收载。同时,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共同起草本草专论,将是中药进入欧盟市场的有益支撑。

  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医正逐步走向国际,走进国外群众的生活。世界需要中医药,科技奖推动中医药更快地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中医国际化将越来越快。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