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农业信息第三期

09.03.2016  11:11

 

      1 、农业部等八部委启动2016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2月29日,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八部门联合召开2016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保障春耕生产,维护农民权益,为农业稳粮增收保驾护航。       会议指出,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一要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对近年来暴露问题较多、群众投诉举报较多的热点地区、重点领域,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城乡结合部、农资游商游贩、互联网领域、果菜茶中草药主产区等进行重点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行为。二要切实强化检打联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检打联动工作机制,促使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和质量检测三方机构形成合力。三要严厉查处大案要案。把查办案件作为农资打假的首要任务,坚决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权益。大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推动建立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农业执法监管网络,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四要全面推进社会共治。加强农安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健全农资打假举报奖励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开展农资企业诚信评价活动,实施失信行为跨部门联合惩戒制度。多形式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服务,普及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知识。       2、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发展新理念,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要任务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重点是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建、提”三个字上下功夫。“保”,就是严格保护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要把106个重点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率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建”,就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期间,要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提”,就是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重点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综合治理等为抓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藏粮于技”战略,重在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推进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种。二是推进以绿色为引领的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可持续技术模式,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三是推进以信息为载体的服务创新,实施“互联网+”现代种植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中,促进种植业全产业链改善升级。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推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等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及生态功能性植物等,力争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的玉米面积。二是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鼓励轮作、谨慎休耕。休耕限定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区等区域开展试点。禁止弃耕、严禁废耕。三是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加快马铃薯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开发及加工配方和工艺创新,支持试点省份和城市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强宣传引导,引领健康消费,培育一批消费群体。       3 政策消息呼之欲出 玉米节后有点“闹”       元宵节刚过,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恢复进程稍显加快,其价格走势重归供需基本面及政策性因素影响而涨跌互现。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华北产区出现年后卖粮小高峰,加之此前农户卖粮进度多在5成左右,其市场供给压力正逐步显现。从政策性因素来看,春节过后有关定向销售的消息已不断刷新各大媒体页面,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此外,新年度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有望在春播前公布也随之传来,对市场心理层面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市场表现。表现一:元宵节后东北玉米购销重回正轨。一方面,农户售粮活动稍有增加,另一方面,恢复收购深加工企业数量同步增加,但收购价格互有涨跌。表现二:华北玉米市场价格出现普遍回落。华北产区玉米市场出现年后卖粮小高峰,加之此前农户卖粮进度多在5成左右,年后又传闻临储超期玉米低价出库,后期临储玉米拍卖也将酌情启动,现货市场观望心理普遍。后期广东港口玉米价格预计将易跌难涨:一是我国进口的玉米及杂粮将在上半年集中到港,目前广东港口已经有5.2万吨的进口玉米库存,后期这一数量将继续增加;二是国内生猪存栏持续下降,上半年仍难以看到饲料需求好转的迹象;三是国内庞大的临储玉米去库存势在必行,本地大量的跨省移库玉米供应市场也将给玉米价格带来冲击。 (2)影响因素。因素一:政策消息呼之欲出市场忧心仲仲。春节前后,国内玉米市场政策面消息不断传来:一方面, 2月16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关于请抓紧推荐参与超期储存粮食定向销售加工企业初步名单的函”,使年前盛传多日的临储陈粮定向销售传闻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因素二:优质玉米供应前景引起市场关注。虽然距4月30日临储收购结束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但目前玉米收购量已经超过了上一年度的收购总量,临储收购量再创新高已成定局。 (3)后市展望。随着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重回正轨,其价格除受其自身基本面供需因素影响外,后市行情更多的将受政策因素所左右,目前预计超期临储玉米定向销售政策或将进一步明朗,“降库存”带来的利空效应也将进一步释放,只是市场所传的新年度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的公布时间窗口仍不确定。后市我们关注点为定向销售事宜,因涉及全国玉米加工企业,在国内玉米去库存需求强烈的背景之下,未来去库存粮源的量与价至关重要。       4 制粉企业陆续开工局部麦价稳中或升       春节后制粉企业陆续开工,监测显示,本周面粉加工企业平均开工率为49%,较节前上升3个百分点,较上月同期低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在小麦市场预期总体偏弱的情况下,制粉企业随用随购。本周库存指数45,继续低于50的常年同期平均水平。节后小麦面粉市场运行平稳,2月下旬农户售粮将慢慢恢复,预计后期制粉加工利润下滑。节后首周临储拍卖量成交率0.17%,由于国内小麦玉米价差保持高位,小麦苗情整体接近去年同期。在国内优质小麦需求相对强劲的背景下,国内外小麦价差持续高位将刺激小麦进口增长。       5 大豆低迷本色不改场内气氛保持悲观       东北地区春节气氛逐渐消散,但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却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交易者的状态乃至入市意愿,均可称得上是近年来最差。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市场方向感迷失,交易者难以从中获得对市场前景的信心。节后归来,东北主要产区大豆价格仍然处于下跌状态,各地调整幅度亦不超过40元/吨。目前供需双方入市意愿消极,以至于市场难以活跃。各地贸易商收购积极性较节前明显减退,收购量更是持续低迷。同时,各地湿粮较多,预计将会增加未来价格下跌风险,市场需求不济产地购销寡淡。综观近期行情,大豆基本面暂时仍无新的消息出现,且受进口大豆冲击,终端市场需求仍然疲弱不振。尽管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仍不能使其独立于全球背景而上涨。大豆价格长期趋弱调整,产地粮商看空后市的观点逐步达到统一,需方入市迟疑使得局部地区大豆无人问津,而农民又面临春耕前出售余粮的压力,现货行情依然难有起色,均价重心或继续下移。       6 、短期国内尿素市场仍有下行风险       上周(2月22日-2月26日),国内尿素市场春耕备肥过半,价格暂时稳定。2月29日,中国尿素批发价格指数(CNPI)为1436.56点,环比上涨0.34点,涨幅在0.02%;同比下跌218.97 点,跌幅在13.23%;比基期下跌426.69点,跌幅为22.90%。中国尿素零售价格指数(CNRI)为1523.16点,环比上涨0.67点,涨幅为0.04%;同比下跌204.29点,跌幅在11.83%;比基期下跌381.80点,跌幅为20.04%。从供给情况看,国内尿素企业开工率小幅上涨至71%左右,气头企业开工率在五成左右;从原材料市场来看,无烟煤市场平稳运行,后期价格以稳为主。需求情况是国内尿素市场春耕备肥部分地区已经过半,工业订单有所增加。国际市场:国际尿素市场主要地区小颗粒尿素价格继续上涨。其中,波罗的海小颗粒尿素离岸价较前周上涨8美元/吨,持平,保持在208-213美元/吨;黑海小颗粒尿素离岸价低端价格较前周上涨10美元/吨,保持在217-222美元/吨;中国小颗粒尿素离岸价较前周上涨7-8美元/吨,保持在207-213美元/吨。从各地情况看,上周国内尿素市场部分地区价格涨跌互现。其中河北、江西、山东、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和新疆在内的地区尿素市场批发和零售价格均上涨10-50元/吨不等;而山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广西、贵州、陕西和甘肃的尿素批发和零售价格下跌5-50元/吨。国内尿素市场农业采购备肥过半,虽然国际尿素市场向好,但能难以缓解国内尿素市场疲软之势。预计短期国内尿素市场仍有下行风险。       7 、2016年农业部将启动老旧农药退出机制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启动老旧农药退出机制。据了解,目前农业部登记的农药产品累计有3万多个,而品种只有650多个,绝大多数农药产品都是多年登记、重复登记的同一品种,甚至同一产品,成为老旧农药。与此同时许多农药产品已登记一二十年,但一直没有生产销售,成为休眠产品。相关负责人指出,老旧农药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使用效果明显下降。二是安全风险隐患较大,大部分老旧农药产品缺少残留、环境影响数据,有的产品剂型落后,生产和使用中容易污染环境。三是使用成本显着提高。农民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在此类产品使用中普遍存在加量、加次使用现象,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还导致农药用量持续增加,影响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互联网++”的汹涌来袭,农业的深刻变化,“零增长”引领的减量用药行动,粮价下跌的衍生效应,汇聚成强大的催动力,正在颠覆和重塑行业生态和竞争格局,不少企业也积极探索转型,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2016年,我们将继续紧随农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新型经营主体科学用药、绿色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