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性骚扰,女生不再沉默

27.07.2016  16:35

虽然反对性骚扰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关于性骚扰的定义依然含糊而不统一,让女性在以维权的方式说“不”的时候,常常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

面对性骚扰,无论是受害者、旁观者还是管理者都不应该选择沉默,对性侵行为的隐忍退让只会让更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大学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令人充满幻想与憧憬,但因为性骚扰魔爪的存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也会出现惊魂一刻。

事情回溯到6月15日。当天,南京大学一位女生称,她在仙林校区第二教学楼414教室午睡,醒来后发现裙摆上有疑似精斑状痕迹。她找到学校保卫处时,对方称监控已坏,不能回看。当事女生怒不可遏,随即撰写了题为《6·15在仙二遇到变态》的文章,迅速在社交媒体热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次日上午,另有南大学生发表《现在我们不想沉默——6·15南京大学校园变态事件》一文,披露发生在南京大学的另外两起类似事件:6月11日,一位女研究生在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三楼休息区午睡醒来,发现衣服胸脯处被人剪了两个大洞;6月13日,在同样地点,同一人对该女生实施其他人身侵害。连续出现多起猥亵女生事件,把这所高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性骚扰话题上。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两位女生的名字,但还是先要为她们的勇气点个赞,这种面对性骚扰行为坚定地站出来,坚决说“不”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长期以来,公众对性骚扰的受害者持有偏见,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把性骚扰的起因渲染为女性“穿着暴露”或“颜值太高”或“过于性感”,这种归罪逻辑,给受害者施加不公平的舆论压力,让受害女性忍辱负重为自己遭受的伤害负责。在如此观念认知的支配下,被骚扰者会担心污名而不敢发声,往往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默默忍受”或“低调处理”,自身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还记得艾玛·苏考维兹吗?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那位“扛着床垫的女孩”,在被男友保罗殴打和性虐待时,她在挣扎的同时反复地说“不可以”。然而,学校听证会甚至没给艾玛与他对质的机会就裁决保罗无罪。艾玛于是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扛着床垫在校内游行,成为反性侵活动代言人。去年毕业典礼时,她更是携带床垫上台领取证书,并拒绝与校长握手,以此表达对学校处理性侵投诉结果的不满。艾玛敢于公开诉说自己被性侵的事实,并高调捍卫自身尊严的举动,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撼动着滞留在人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

虽然反对性骚扰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关于性骚扰的定义依然含糊而不统一,导致对女性的保护不够严密周全,让她们在以维权的方式说“不”的时候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甚至是嘲讽和刁难。有些男性把性骚扰当成无伤大雅的事情,认为那是女性的小题大做、过度反应、自作多情等等。据环球网综合报道,菲律宾《商报》报道称,菲律宾新一届当选总统杜特尔特于6月2日表示,男性吹口哨可以只表示他想引起一个人的注意或他想与一个人开个玩笑。他说,自己于周二晚召开记者会期间向菲律宾GMA新闻网第七频道的女记者乌马利吹口哨时,并没有性意味。杜特尔特告诉该名女记者,如果一个男人吹口哨,她不应该假设口哨是针对她的。没有人可以阻止自己吹口哨,因为这是他的言论自由。

性骚扰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面对性骚扰,无论是受害者、旁观者还是管理者都不应该选择沉默,对性侵行为的隐忍退让只会让更多的人成为受害者。一旦校园性骚扰事件没有得到管理者应有的重视,甚至把它视为“家丑”而不做处理,希望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便会在无形中助长校园性骚扰者的气焰,令更多的女生人心惶恐,销蚀其心中的安全感,使得性骚扰变成女性永远的“难言之隐”和“不能说的痛”。

性骚扰如同笼罩在校园上空的乌云,给青春的生命投去挥之不去的阴影。南京大学接连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已引起该校领导层的高度关注,慰问、致歉,成立调查组,召开座谈会,各种补救措施可谓紧锣密鼓。我们希望校方能够认真调查并追责,让事实真相水落石出,及时给同学和公众一个明确答复,并由此加大力度构建“性别尊重”的校园文化,鼓励受害女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故事,阻止类似丑闻的再度出现,还校园应有的宁静和安全。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