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宫3年举办公益培训400余场 逾10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受益
“拍人物时,距离不能太远或太近……”4月1日晚上,天津市青年宫报告厅里,老师正在给外来务工人员上摄影课,课后还将举行观影等活动。这个旨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大课堂,就是由青年宫主办的“新市民成长计划”。自2013年启动至今,该活动已举办400余场,服务人数逾10万。
“连续三年,每周四、周五的18时30分,我们都会在青年宫举行公益培训、集体观影、名家讲堂等活动。暑假期间,还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培训班和夏令营。”青年宫主任助理杨凤玮说。记者注意到,还不到18时,报告厅就已经基本坐满,还有不少人陆续赶来。“别看现在大家都非常积极,刚开课的时候根本没人来呢!”杨凤玮笑着说。
“为了能让更多新市民享受到这些服务,我们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一个个工地、一家家企业地跑,把宣传单塞到他们手里,邀请他们来听课。”杨凤玮回忆道,“从刚开始的拘谨、忐忑,到现在能和我们拉家常聊天,工人们不仅与我们结下了友谊,也更加自信,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了。”
“虽然我刚来上课没多久,但感觉这里像是一个暖心的大家庭。每位青年宫的老师都会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关心我们的身体、工作情况。课程的设计也特别贴心,不仅有实用的法律课、礼仪课,还有有趣的心理课、健康课。我们每次来到这里都觉得特别开心,感觉离这个城市更近了。”来自四川的建筑工人蹇林告诉记者。
在杨凤玮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百余封工人们送过来的感谢信。“我出来打工20余年了,去过不少城市,看到天津这么关心我们,我特别感动,希望能尽微薄之力,为这座城市做贡献!”“上了李老师的一对一法律咨询课后,我终于明白了如何应对拖欠工资、工伤等问题。”“夏令营让我儿子更自信、更活泼了,前不久还当上了学校活动的主持人,谢谢青年宫!”工人们用一句句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对青年宫的感谢和对这座极具人文关怀的城市的热爱。
“今年,我们将开发‘线上课堂’和‘线下走基层’,将工人们需要的课送到他们的工地去、单位去,利用网络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听到课,为在津新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多做贡献。”杨凤玮表示。
(今晚报记者江 珊实习生陈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