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搭六大平台 练创新“内功”

01.02.2016  18:40

   天津北方网讯: 目前,临港经济区海工产业积聚成形、产业成群,顺利通过了产业发展的起步集聚期,总体已进入量质并进、规模扩张为主的中期发展阶段。“基于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持续发展,在国内外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协调运作的多功能平台体系是产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模块,是助力产业内生增长的必要条件。”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以上认识,临港经济区搭建了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六大创新平台。

   平台1

  企业创新发展联盟

  据了解,临港经济区以创建国家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学会、清华大学等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要素鲜明、各具特色的创新合作平台。临港建立了海工装备制造联合商会,集中扶持优势骨干企业进行产需对接、实现产能合作,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全产业链对接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园区企业在市场资源利用、市场开拓竞争、商业运作模式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具有经济、技术、资源联系的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既能够促进产能合作,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又可以刺激创新,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从而增强整个产业和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

   平台2

  研发设计平台

  临港经济区积极促进、引导区内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科研、设计机构,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临港经济区已建成太重企业技术中心、中际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天津市海洋装备技术工程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平台组织29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企业37家。其中,新港船舶重工建立了船舶、修船和重机三个设计所,能够按照国际规范规则和多家船级社标准设计建造50万载重吨以下各类船舶以及重型机械的设计制造;泰富重工整体收购了中交集团下属的专业设计公司;博迈科重金聘请了海外设计专家,组建了系统集成设计机构;太重(滨海)成立了50余人的专业设计团队。形成了在政府支持下,企业高度重视、敢于投入,效果显著的良好局面。此外,临港经济区还积极引导海工龙头企业不仅重视市场开拓“走出去”,更注重对行业国际化规范标准的“参与度”,鼓励区内海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对相关产品规范、工艺设备标准、技术参数等设计规则的制定,结合《中国制造2025》,逐步打造“中国制造世界标准”。

  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临港海工专业设计队伍迅速壮大,专业设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天津临港设计’的品牌效应初现。

   平台3

  产业金融创新服务平台

  据了解,临港紧紧围绕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泰富重装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联合优秀民营企业出资设立了华运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为促进金融租赁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金融租赁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华运金融租赁发起人均为民营企业,是金融租赁领域的一种全新的股权模式与公司治理模式。华运金融租赁的业务运营,将不仅在企业自身“百亿投资,千亿产值,万亿市场”的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的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也将为其它海工企业在生产设备升级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该负责人称,积极借助自贸区政策对接金融租赁产业,临港经济区搭建了海工装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各类涉海金融、投资、保险、租赁等服务机构,为海工企业开展了项目孵化、投资融资、风险化解等定制服务,同时,也带动了海工产业的多元资金投入。

   平台4

  智能信息服务平台

  为推进园区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临港经济区结合“互联网+”模式,启动了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时向区内海工企业提供全球海工市场预测、技术咨询、交易中介等相关信息服务,初步实现了区内企业相关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此外,临港经济区还以“海博会”为平台,建立了行业内企业产品信息库、投资信息库、总包采购商信息库、相关企业项目储备库等,强化了海工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另外,临港经济区扩展官网功能,设立了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板块,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临港经济区还搭建了海工装备检测协作网络,实现了园区内同类企业资源的整合共享。

  该负责人称,临港经济区通过依托“大数据”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有力地整合了临港区域内的企业供求信息,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了帮助。

   平台5

  人才支撑平台

  据了解,临港经济区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人才引进、交流体系,通过管委会的平台作用,形成了高端人才灵活利用机制,拓宽了国内外高层次海工装备技术人才的引进渠道。该负责人介绍,临港经济区建立了再培训平台,以天大工研院和重点海工企业联合为依托,建成了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基于校企合作的一批示范性海工装备中高技能人才再培养和实训基地投入使用。此外,临港还建立了三个“众创空间”。

  该负责人认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过程,更是经济、社会、技术的复合过程,是资金、技术、设计、人力等多种资源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下的定向集成过程。

   平台6

  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平台

  该负责人称,近年来,国家和本市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重点扶持,为海工装备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临港经济区按照大政策的主导方向,建立了促进海工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跨国海工装备企业等知名机构在经济区设立生产研发总部。”该负责人称,“对落户和即将进驻经济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企业开拓市场、品牌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给予特殊支持。

  该负责人表示,从结构看,临港经济区海工产业积聚成形、产业成群,顺利通过了产业发展的起步集聚期,总体已进入量质并进、规模扩张为主的中期发展阶段。创新发展是打破产业壁垒和改变产业格局的有效途径。“综合建设产业需要的政策、人才、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优势要素的整合和利用,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他认为,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基础上,通过实施平台战略,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从而构建系统完善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才能实现集群发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