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翁为渔村写村史:记发展变化 留乡愁乡情

11.09.2015  07:51

   今晚网讯 (渤海早报记者 刘长海)滨海新区寨上街大神堂村具有600年历史,而且是目前本市唯一渔村。为了让古老渔村的历史和文化不失传,64岁的汉沽市民姜茂树从2011年开始积极撰写“村史”。日前,一部21万字的《永远的故乡——大神堂》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记录了大神堂村的起始、生存、发展、传说、民俗、民风等,成为人们记住乡愁的珍贵资料。
  昨天上午,记者在姜茂树老人家里看到,《永远的故乡——大神堂》共有起始篇、生存篇、发展篇、海防篇、风土篇、传说篇、乡思篇等21章97篇文章,并配有近百幅珍贵老照片。包含户庄的现状、由来、古迹、名人、典故及演变等,内容全面,文笔扎实,充满渔家气息,就像是一部大神堂村的“大辞典”。
  “我对村里的渔家文化非常热爱,记录下来让后人有更多的了解。”姜茂树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大神堂村人,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但他一直喜欢文学创作,以渔家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很多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并先后在《中国老年报》《中老年时报》《蓟运河》等报刊发表。
  姜茂树告诉记者,大神堂村紧邻渤海,明朝隆庆时期就已经存在。陆续迁居这里的人们择坨地而居,以破渔网插墙为院,用旧苇席搭棚为屋,靠打鱼为生。后来,村庄变得人丁兴旺,渔业发达,逐渐成为天津地区最大的渔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渔村,衍生了很多的生活习俗和传说典故。
  “目前,大神堂有计划整村搬迁,村里的老人也逐渐去世,古老渔家传统文化再不抢救就会失传。”姜茂树说,他写村史,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2011年初,他开始着手村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这期间,他走访了无数老年村民,村里每个角落不知道被他踏过多少遍,还要跑城里的档案馆、图书馆搜集资料。平日里,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纸和笔,听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就立即记下来。白天搜集资料,晚上伏案编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改稿、审核、校验,《永远的故乡——大神堂》终于完成。
  “留下一点资料,算是对老祖宗们的交代和尊重,也可给后人以启迪教育。”姜茂树说,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写这本村史是为怀古励新,留住乡愁乡情,让后代人“幸福不忘本,饮水常思源”。“目前,我正在撰写《鱼骨庙的传说》,已经完成9万字,以给大神堂村积累更多的史料,供后人借鉴。”姜茂树说。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