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举办“尊严生·安乐死”论坛 探讨生命意义
天津北方网讯: 昨天,全国首次以“尊严生·安乐死”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在津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融汇律师事务所等多个高校和机构共同支持,天津市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特别资助。邀请到来自美、日、韩等国家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法律界、媒体界的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死观”,交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纵论生命教育及提升困境人群生存质量的方法和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生命权和维护生存尊严的重要性,包括中国临终关怀新学科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崔以泰,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建华,美国死亡教育学会主席、美国临终关怀领军人乔治·莱尔等重量级人物,从医学、法学、社会伦理和国家政策四大专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同时,专家、学者们围绕依法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提高民众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在病无可医的痛苦情境中,自愿选择放弃生命牵涉的法律、医学、伦理、道德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也就如何通过医疗和养老体系建设给困境人群最好的保障等等进行了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家也有共识:伴随着医疗、法律、心理、政策等各方面的推进,再加上制度的保障,不断减轻老人、病人等群体的治疗压力和照料负担,人们会把生得安然和死得尊严提到更高的程度。
中国临终关怀新学科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崔以泰
用一种庄严的方式结束生命
不能否认,在医学上确实还存在着不治之症,所谓不治之症是在现有医疗前提下不能治愈的疾病,而且患者很痛苦。临终关怀是面向这样的少数特殊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90%的病人是可以通过临终关怀,减轻病痛,走到生命尽头时,可以安详平静。但是,还有一部分病患,没有任何举措消除他的痛苦,这时候,病人和家人都是极度难受的,在这个时候,有人会想到选择放弃生命。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又有传统的观念,总以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认为:医学发达了,现在治不了的病,以后就能治了,所以,不能放弃。不论抱有什么想法,对于现在正经受着无限痛苦的病人来说怎么办呢?我认为应该有一种庄严死亡法。
美国死亡教育学会主席、美国临终关怀领军人乔治·莱尔
生命到尽头需要舒适和尊敬
这位79岁的老人为众多的病患和家属提供过帮助。他说:现在提到死亡,已经不是别人的事情,已经可以说是关乎我自己的事了。坦然面对死亡,是一种态度。对于走向生命尽头,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我们要尽量采用更多方法让他们舒适。比如在疼痛的控制上,不仅仅有药物,我就尝试过用催眠的方式缓解病人的疼痛。而且,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接受死亡。把过去的自我放弃。接受现在的自我。那么,作为病患身边家人、朋友,我们如何去做呢?很多人很害怕见到正在走向死亡的病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其实,这个时候,不需要说什么,就是在病人的身边。让他们感觉到舒适,被尊敬,得到同情,有陪伴。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李建华
从生到死都要维护尊严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生活条件、环境等整体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也在提高。但是,生存的质量还是会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威胁,现在,我国有3亿人患有慢性疾病,4000万失能的老人,每年400多万的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患者,80%以上都受疼痛的折磨,甚至是痛不欲生。其实,在病痛折磨之中,人们最希望的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包括也想给自己的家人保留尊严,所以,我们通过这次论坛来研究,在生命的尽头,死得要有尊严。通过有效的帮助,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减轻精神上的折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延长健康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关怀生命在困境时的需求,这样从生到死才有尊严,有了尊严幸福感就来了。
美国临终关怀学科教授朱学富
临终关怀需要成套服务团队
在美国,临终关怀是被纳入到整体的医疗保障机制的,而且,有医生、护士、义工、社工工作者组成庞大的、成套的服务团队来完成,这些是值得借鉴的。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少病人的痛苦,包括身体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信仰方面。服务不仅仅是减缓身体上的疼痛,还有精神上减轻压力。包括他的社会关系中,他的配偶、子女以后怎么生存,这些后顾之忧怎么才能放下。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如何缓解。这些都是服务的内容,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完成。还有就是在学科上要发展,需要进行学术实践和学术研究,在整体水平上要跟得上人们的需求。
韩国S N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宋永旭
以韩国真实案例谈生死抉择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在韩国,有一个男性病人做脑部手术后,造成了不能自主呼吸。他的妻子看他太痛苦了,就让医生们不要再治疗,坚持要拔掉呼吸机,医生们多次拒绝,最后,这个妻子把丈夫接回了家,之后,这个病人就去世了,他的妻子被定为杀人罪。这也引发了关于生命处置权的争论。所以,这不只是一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伦理系主任李义庭
敬畏生命促进健康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关于人们有没有权利放弃生命、选择死亡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还会继续争论下去。这里面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科学与伦理等多方面的矛盾。不可能只强调科学,不讲伦理,也不可能只讲理性,不讲情感。我们还要想到,当代医学与技术进步会改变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尊严死”的定义,制定“尊严死”的医学标准,制定严格的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规范临终关怀。我们需要敬畏生命,促进健康,维护尊严,追求自由。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悦
生命的重要性应该是公民教育课程
讲起生与死的话题,她显得非常坚定,她认为: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生命意义的支配权。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尊严、价值、信仰、自由等有自决权。因为对于特殊的病患来说,需要一种优化的死亡方式,它的合法实施能够解除身心处在极度痛苦的临终患者的痛苦;而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如果无序与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规范它的实施。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方嘉珂
国际论坛《天津共识》将公开发布
在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下辖天津延安医院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本着“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关怀生命”的宗旨,专门接受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和需要护理的老年人。现在,已经走过21年的历程。鹤童希望通过本届论坛的举办,能够推动该领域尽早步入中国的法制轨道。在认真听取了与会多位领导、专家与学者的热烈发言后,将整理出首届“尊严生·安乐死”国际论坛《天津共识》,择期向社会公开发布。
死生之问纠结中前行
如何尊严生,可否安乐死?从去年11月份的“生死抉择之问”系列讨论,到现在对首届“尊严生·安乐死”国际论坛的深度聚焦,本报半年以来对这个“死生亦大矣”的话题进行了持续的探讨。每一次的探讨都触摸着人性的光辉,每一次的探讨也都纠结又沉重。
纠结与沉重,是因为“安乐死”目前仍然面临着法律上、医学上以及伦理道德上的多重困境。医学上有对何谓绝症的分歧,也面临与救死扶伤精神相冲突的尴尬。法律上,如何协调“生命权利”与“生命尊严”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加上防止安乐死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也是十分现实的问题。而安乐死在道德伦理上的困境,亲友所承受的苦痛和艰难的挣扎,更无需多言了。
纠结与沉重,并不能阻止前行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敬畏生命,促进健康,维护尊严,追求自由已逐渐地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本届国际论坛上,来自医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各种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这个共识,也都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对如何“安乐死”的纠结可能还会继续,而对如何“尊严生”的推助更不会停止,加强对绝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减少他们在精神和肉体上的苦痛,构建和打造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有更多安慰和尊严,是必须致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