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说道:鞭炮声稀议环保
城市上空稀落的鞭炮声,说明经济发展能为生态环境改善创造条件。彻底消除隐患,要有既能体现年俗又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春节期间北京稀稀落落的鞭炮声,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小区设的一处鞭炮燃放点,春节七天总共就三四拨人放了鞭炮。小区保安说,要是前几年,仅除夕晚上,就是好几十家人排队燃放鞭炮焰火。
各地的新闻报道也证实了笔者的感受。今年春节期间各地放鞭炮的少了,与往年同期相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数量也明显减少,空气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这是不少城市多年来提倡禁放的可喜成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环保意识提升的可喜表现。
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年俗,要表达的是喜庆和热闹。近年来,在城区放鞭炮却由“喜”变“患”。
随着人口的集中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放鞭炮这种在农耕社会传承多年的年俗,与现代都市文明和管理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现代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迥异于农村的居住格局,导致传统的鞭炮焰火容易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和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在城市环境负荷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鞭炮产生的巨大噪音和粉尘,让城市污浊的空气雪上加霜。今年鞭炮声渐稀,是都市发展的环境要求使然。
这也是环境硬约束促使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例证。记得十几年前,春节期间的隆隆炮声,背后往往有炫富、斗富心里作祟——你放1万响,我非得放3万响把你的势头压下去。如此这般,导致整个街区硝烟弥漫,不得安宁。但经过这么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已经逐渐从长期物质匮乏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许多人看淡了一些外在的、张扬的东西,而更加理性地表达自我存在感。
城市上空稀落的鞭炮声,有力地说明一个道理——经济发展能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很多事实都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势不两立,而能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比如,水土保持。记得三四十年前的老家赣南,满眼都是赤砂和光秃秃的山,植被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导致“兴国亡国、宁都迁都”(兴国、宁都为赣南的两个县)的尴尬。但随着人口大量进城以及沼气、液化天然气大规模替代薪柴,如今的赣南满目苍翠,家乡的亲友,反而为猖獗的野猪祸害庄稼而发愁。
当然,目前大多数城市禁放的效果,与居民的愿望还有差距,节日期间鞭炮污染和扰民问题还大量存在。城区移风易俗,至少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加大宣传,让少放甚至不放鞭炮潜移默化为都市居民过年的自觉行为;二是研制既能体现年俗传承又能兼顾现代城市环保要求的替代品。近年来,一些地方兴起的环保鞭炮、电子鞭炮,就是让节庆放炮由“患”回“喜”的好探索。
原标题: 人民日报说道:鞭炮声稀议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