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企业补短板该补哪几块?
16.03.2016 10:18
本文来源: 总工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人才不足、软硬基础设施落后等,成为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短板。
“如何解决企业发展短板”,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从不同侧面对通过“补短板”,从而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提出解决方案。
补上敢为人先的理念短板
理念一变天地宽。
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经济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者,都面临理念转变的现实课题,这是必须经历的脱胎换骨式的阵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代表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商业模式的改造、科技创新、融合“互联网+”等新思维,开发新产品,保持竞争优势。
不少代表委员都注意到,在消费观念变化、消费结构升级之后,一批企业产品销路不畅、利润下降、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甚至成为“僵尸企业”,或靠借高利贷度日,饮鸩止渴。一些企业主仍然抱守“敢拼就会赢、躺着能赚钱”的老观念和传统经营模式,缺少创新意识和精细化管理,不舍得或者没有能力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上花本钱。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技术创新1000强企业年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达3.8%;硅谷研发支出前20强企业年均研发强度超过10%。这些企业善于通过资本运作方式,面向全球发现和获取技术创新成果,尤其是在战略新兴领域上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持续积聚和吸纳全球创新成果。
广东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代表说:“创新不仅包括科技的创新,还包括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民营企业家要发挥务实精神,扩大国际视野,敢想敢做,敢为人先,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补上科技创新进步的短板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将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对此,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彭寿代表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出台具体的企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问题,一直是企业能否实现创新的基础。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樊会淘代表对此表示,“最近几年对科研资金的管理,不是管理太松了,而是管得太死了,这个反倒不利于科技人员进行创新。”
有不少地方规定,科研经费不能用于主要科研人员的报酬,反而可以给一些辅助人员。对此,樊会淘代表提醒,“主要科研人员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觉得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它必须要符合科研规律,而不能按照三公经费去管理。”
上海的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代表表示,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确立,普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管理能力弱的问题。一个表现就是,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对教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希望教授的成果马上就能够批量生产。“说到底,主要是有些企业管理者太过于追逐当期的业绩,而忽视远期才能产生效益、并且具有一定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
补上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
短板若不及时补上,“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
很多企业界代表委员在谈论企业发展时,表达的一种共识是: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人才队伍建设,两手都要抓,两件事齐头并进,才能够推动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前些天接到一个国内同行的电话,谈到集团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对方不服气地说我们有巨资投入支撑着!”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代表说起企业创新时反问:“创新驱动,比拼的仅仅是巨投吗?”
亲身参与了企业“十年磨一剑”般的创新项目历程,罗春桃代表感叹,拥有勇攀高峰的创新团队才是创新驱动的“中枢神经”。
“集团科技队伍从5个人、50人、500人直至发展为今天的6000人。”罗春桃代表说,任何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都是科研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任何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造,更是需要一支创新团队作为保障。
如何激发出人的潜力,樊会涛代表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鼓励创新的表述是“敢为人先、宽容失败”,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感慨良多。“尽管这些年,我们要创造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但这块远远没有做到。”他认为,科研人员主观上很愿意把自己的项目研制成功。但由于科研探索具有风险性,可能结果不甚理想。“如果因为这个再给他一些其他额外的处分,我觉得就不一定合适了。”
本文来源: 总工会
16.03.2016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