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年过半百,连省城都没去过一两次的喻建斌,之前绝不会料到,从山阳县的大山里搬出来之后不但生活改善了,自家的挂面还能卖到千里之外。今年,喻建斌通过县上搭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逛集网”,把挂面销往了浙江、上海一带。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受自然环境影响,陕南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田块小,农业机械使用少且小型化,农业经营以小农户为主,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春夏雹灾、夏季暴雨、秋季连阴雨等气象灾害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是严重制约着陕南现代农业的发展。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中,有国家和省级贫困县21个。
始自2011年的陕南移民搬迁,成为地处滑坡危险地带和大山深处老百姓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陕南特色现代农业大范围、强力度推进的转折点。
4年多来,移民搬迁直接为陕南发展注入投资507.14亿元,撬动相关投资580亿元,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走出农村、进城入镇,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催生了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产业大户、职业农民的蓬勃兴起,加快了陕南农业现代化进程。陕南经济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移民搬迁到哪,产业配套到哪
山阳狮子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毗邻山阳县沟口移民社区。沟口社区629户2469名群众,来自原先散居在山洼洼里的9个村组。
“今晚,投入24.8万元的全自动拌料装袋生产线就要安装了。”7月8日,狮子山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兼村支书张建军告诉记者,为了发展香菇产业促进搬迁户增收,县农业局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菌种生产培养大棚,18个村民联合集资200万元成为本公司的股东直接参与香菇生产和经营,预计今年可全部收回投资。自己没有香菇大棚,在别人的大棚里打工的人每年人均也有1.5万元的收入。
移民搬迁到哪儿,产业配套就到哪儿。据悉,山阳县在移民安置小区周边已建成林果园区43个、中药材种植园区21个、养殖园区59个、高山农产品生产加工园区19个,累计有6886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900元。
同样,西乡县引进河南永康、西安新现代、鑫仕达、汉中茗仙等50家大中型企业入驻农业园区,带动发展茶叶、生猪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西乡县累计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27万亩,生猪养殖135万头,食用菌2000万袋,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1个,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万人次,搬迁户增收2500余万元。
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还带动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陕南三市移民搬迁带来土地流转面积10多万亩、林地30多万亩。
发展循环农业,提升农业效益
循环生态农业,也被称为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资源节约、生态友好。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生态屏障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陕南,在移民搬迁后的配套产业中,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在西乡县五丰现代农业园区的大棚里,五丰村党支部书记胡胜银摘下一个西红柿递给记者:“吃吧,绝对健康天然!我们用养猪后的沼渣沼液施肥,瓜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认证的有机产品!”
“畜—沼—菜”的生态循环模式,使质量安全可靠的五丰蔬菜价高俏销。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五丰园区的生态循环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复制应用于其他农业园区的生产中,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由移民搬迁户做股东、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的山阳鹘岭生态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喂养、清粪、捡蛋、清洗甚至包装,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在容纳5万多只蛋鸡的鸡舍里,几乎闻不到臭味。“鸡舍内不但有通风换气及降温等设施,每隔4个小时,刮粪机还将自动清理一次鸡粪,所以没有臭味。”合作社负责人刘德鹏说,由于设备先进,5万只鸡的日常管理只用两个工人,大大节省了劳动力。鸡粪全部用在了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实现了循环利用。
据了解,4年多来,陕南移民搬迁共腾退宅基地面积3.4万亩。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26.7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保障了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2014年,我省建立陕南移民搬迁产业扶持基金,用于扶持搬迁群众发展规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绿色产业。因户施策,确保每户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陕南三市以“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等为载体,培育了一批农业经营大户和职业农民。
王道平,是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搬迁户。去年,高中学历的他经过培训考试后获得了初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原先在坡地上种了四五亩粮食,靠天吃饭,一年挣不下几个钱。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和另外4个搬迁户一起成立了月亮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集镇流转土地发展了60亩大棚蔬菜和一个千头养猪场,运用现代种养殖知识发展循环农业。”王道平说。
而他的爱人则在移民社区里开了家300多平方米的综合超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专卖自家生产的蔬菜和猪肉。“自产自销,生意一直不错。剩余的菜卖到安康,去年光大棚菜就卖了四五十万元。”王道平说。
王道平的合作社已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在他看来,当一名现代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生活才更有意义。目前他还继续在县农广校学习生产经营技术,“这一期毕业,就能拿到安康市的中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了,不但可以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也能带动更多的小户一起致富。”王道平开心地说。
陕南移民搬迁,让大批像王道平一样的山民摆脱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接轨,与现代生产接轨,与现代观念接轨。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们的后代们,再也不用沿袭前辈们被大山困顿的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