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当既连“天线”又接“地气”
04.05.2015 12:22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对创新的支持,政府部门有力度、有态度。但关键看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是依旧找政府要钱,埋头搞研究;还是在政府支持下向产业化发力,找市场要钱,形成良性循环。”
这是日前西部一所高校项目专家与副省长的对话片段。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前,如何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热情倍受重视。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多项促进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但笔者在采访中常常发现,面对“科研”与“市场”,不少科研人员依旧习惯性地选择前者。
前文中提到的研究项目,是生物材料领域的一项我国独有领先技术,可广泛用于骨骼等人体组织再生,在医学领域具有巨大前景。但尽管该技术原理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而且是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并获得世界科学界证实,可其产业化步伐却极缓慢。
难道专家们真的如此“死板”,只知道“埋头”研究吗?笔者认为,在科研领域沉浸多年,专家们对其研究项目的市场价值、创新优势了然于心,但他们往往在手握成果面向“科研”与“市场”的选择中,习惯性地坚持科研至上。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在既有条件下、熟悉环境中继续科研,可能带来的学术生涯、学术地位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在陌生环境领域中“闯市场”,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及科研生涯的顾此失彼。
这并非否认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但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是要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当前,仍需要学术界、科研界高度重视、反复倡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而不是学用“两张皮”。
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效用,既连“天线”又接“地气”,就要求专家们既要学会要带着现实问题“进实验室”,更要懂得带着成熟方案、产品、技术“出实验室”,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当作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的“法宝”,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构想、思路。
笔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上文中的我国独创的生物材料技术,尽管国际上目前仍没有形成相关任何产品。但去年起其关键技术已在荷兰一所实验室获得突破,并被一家美国医药企业收购,目前正在申请美国相关医药产品认证,并筹备推出产品。留给该技术“闯市场”的时间,已经非常急迫。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4.05.2015 12:22
2018年第四期创业孵化大讲堂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要求,近日,科学技术委员会
市科委面对面服务驻津青年企业家
为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和建团96周年,科学技术委员会
市科委召开2017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中期推动会
为加强对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的管理、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