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魅力何在? 天津发展观光农业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04.03.2016  19:04

  观光农业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正逐步成为天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时下,中国许多大城市的近郊现代农业或多或少地被戴上“观光农业”的帽子。天津的观光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内容雷同、管理欠缺、环境不足等弱点,严重制约了观光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亟待有关方面调整完善。

   农业采摘重在寓教于乐

  记者在天津农村走访中发现,大凡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大户,或多或少都在借助种植蔬菜、花卉、水果及养殖观赏鱼、禽类、奶牛等农业资源尝试发展旅游观光项目。

  市农委产业处介绍,到目前为止,被市有关部门认定的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总数达10个,示范村点达165个。其实涉及观光旅游的农业基地和村点远不止这些。可以说,天津观光农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遍及12个涉农区县,已初步形成可供市民就近观光农业的网络。

  观光农业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所重视,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其发展前途大有可为。不过,本市观光农业普遍存在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这种反差让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者感到困惑,也令消费者觉得遗憾。

  让游客不太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津观光农业项目形式雷同多,内容单调多,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有市民反映,“采摘西红柿的观光园跟采摘草莓的观光园大同小异,摘西红柿跟草莓只是品种不同,感觉一个样儿,没啥新意!”还有市民认为,“到农业观光园去玩,除了采摘蔬菜,没有其他项目,大老远去一趟,玩一次行,再去就觉得不值了。”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一些观光农业项目的成功做法颇有启示。一位农业专家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美国波士顿远郊一个家庭农场把观光农业做得风风火火,其约千亩的果园农场每年获得五六百万美元的收入。他们为游客提供的观光内容虽然主要是采摘苹果、南瓜等,可主人在户外开辟了大片供儿童娱乐的场地,仅是几块大石头、轮胎、秋千、拖拉机等不起眼的粗俗“玩具”,就让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再加上爆米花、烧烤、自制饮料等配合,就把游客牢牢地吸引在阳光下的田野间,令其流连忘返。

  这说明,市民远离都市到农场采摘,采摘过程的体验远胜过采摘成果。因此,如何使采摘者有丰富而快乐的感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要求从田地及周边自然环境爽心悦目,且硕果累累非常诱人,更重要的是从现场采摘、拍照、戏耍,再到农场周边自然生态,都给人极度松弛悠闲的体验享受。要知道,最火爆的儿童户外娱乐区才是观光农场最大的卖点。困为把儿童的兴趣抓住了,就等于牵住了家长的鼻子。

  相比之下,本市一些农业采摘观光项目太注重采摘成果了,似乎卖出比市场同类蔬果的更高价才是经营者的追求。正是由于经营者忽视了采摘游客的心情因素,导致游客缺乏新鲜感和持久耐心,很快放弃了继续游玩或下次再来的冲动。结果就是采摘观光项目日渐人稀。专家建议,本市观光农业项目经营者把建设重点放在综合娱乐配套设施和环境上,采摘只是农业观光的题目,如何吸引游客主角——儿童,才是真正下功夫的重点。采摘无疑是了解农业知识的渠道,但要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必须寓教于乐。

   服务到位方获市民青睐

  从目前天津观光农业的经营效果来看,形成两种极端状态,要么火的踏破门槛,要么冷的人稀屋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很火的观光农业项目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得到的也不都是赞扬声。

  记者去年曾在本市某山区观光农业景点看到,正值春天旅游旺季,大批市民驱车前来观看盛开的梨花,山前山后,到处都是游客。私家车在狭窄的进村公路上堵得进退不得,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一些驾车游客谁都不肯相让,导致交通瘫痪,甚至由吵架到动手。景点负责停车的当地村民被眼前混乱景象搞得不知所措,只是望“乱”兴叹。个别着急的私家车主不耐烦了,大声嚷嚷,说下回再也不来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区县很多比较火的观光农业景点都出现过。表面看,是景点经营者对停车场地需求之大预估不足,其实,主因还是经营者对旅游服务重视不够。记者调查发现,观光农业项目经营者大都舍得在观光设施“硬件”上花钱,而在营造环境秩序等“软件”方面却不愿多投入。

  市民到观光农业景点游玩不仅对停车场地少、秩序乱有意见,对厕所设施更是颇有怨言,女同胞的意见尤其大。一些观光农业景点的厕所不仅少,且脏差。尤其是知名的观光农业景点到了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厕所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女厕所常常出现排长队的壮观景象。有女士抱怨,解个小便要排二三十分钟,太崩溃了。令人不解的是,这种现象虽然在某些观光农业景点年年被批,却年年照旧。部分市民由此对本市观光农业产生了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的印象。

  与之相比,看看前面提到的那家美国观光农场是怎么做的呢:合理布局且足够停车位,以及有序的车辆进出指挥管理,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几个停车场已经爆满,那也不怕,农场有专人指挥车辆临时停到指定的田地里。据说,周六、周日每天约有3000至4000辆车进出,约二三万人观光采摘,但总是秩序井然。

  本市部分观光农业景点之所以给人水平不高的印象,与其重效益,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久的经营思想不无关系。相当一大批从事观光农业的农民,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服务理念淡薄,服务礼仪缺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强调,下一步,本市在推进观光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对观光农业景点管理和经营者素质的培训,在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技能水准同时,更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让绿水青山留住游客心

  发展观光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至关重要。可以说,观光农业项目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互惠共生。因为,市民到农村观光农业,看重的就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独特良好的生态环境,置身其中,以冲淡平日城市生活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带来的忧愁烦恼。

  市民王女士带孩子慕名到津郊某观光农业景点游玩,她们亲眼目睹了广告推荐的蔬菜、水果或花卉等现代化生产样式,了解了一些农业种植知识,收获不小,情致盎然,但是一走出温室大棚,却被另一番景象着实扫了兴趣:拥挤不堪的景点餐厅里人声嘈杂,地上尽是游客丢弃的纸屑、果皮、烤串竹签等杂物。想招呼服务人员收拾一下,不料,胖胖的农村大妈端着一摞盘子边走边答,“客人太多,来不及拾掇,您将就找地儿坐下吃吧,不碍事的!”

  让王女士无语的不只是餐厅的卫生环境,景点户外的环境也叫人看不过眼:餐厅房后的土坡上堆满生活垃圾,苍蝇乱飞。再往远处看,景点停车场四周残留着许多废弃建筑材料,田间水沟里的水污浊不堪。想想此时王女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刚才在温室大棚里被满眼绿色愉悦的情绪顿时灰飞烟灭,心烦意乱瞬间笼罩眉头。本来想带孩子好好享受一下户外阳光和大自然抚爱的王女士最终草草结束游玩,提前搭车回家了。

  天蓝地净、山清水秀、天人共美的好生态是观光农业区别于传统旅游的重要特点,也是现代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当众多企业或农户投身观光农业后,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造成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工作跟不上,以致出现了一些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苗头。这极大地挫伤了市民参与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积极性。难怪一位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志愿者发出呼吁,“破坏生态环境等于自绝观光农业之路。保护好观光农业景点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涉农区县发展乡村旅游中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支撑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市民是冲着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来观光旅游,如果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污染,那么,即使温室大棚内现代农业生产再先进,场面再宏大,产品再奇特,也难以吸引游客接踵而至。2016年,市农委要求各区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四清一绿”工程,全面提升开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村庄和景点的绿化、美化、净化程度,确保生态环境处处赏心悦目。同时,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大建设投入,优化美化环境,做足做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文章。(记者 何会文 刘玉祥 通讯员 陈立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