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性别分析与政策设计
社会养老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工业社会应对老年收入风险的主要制度支撑。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养老金水平大都低于男性;而女性的预期寿命又高于男性。这导致老年女性的贫困率一直高于男性。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性别影响,在制度设计中体现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
农民工脱离农业和农村,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主要从事非农就业;相应地,也需要为他们建立合适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当前的制度框架看,农民工被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养老保险权益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在不同制度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大进步。但是,近年来,农民工的女性化趋势愈加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其中女性占33%。如何保障她们的养老保险权益,特别是在制度设计及完善过程中充分考虑她们的特征,不仅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止老年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关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的性别差异
养老金的发放模式或养老保险的受益模式,一种是受益确定型,即根据参保人的就业年限及在职期间的工资水平确定养老金的多少;二是缴费确定型,根据参保人在职期间实际积累的缴费确定退休后养老金的多少。但不管怎样,都或多或少与参保人的就业年限、在职期间的工资及收入水平相关联。
而女性在劳动市场中的实际就业年限、平均工资收入等都低于男性,这导致女性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也低于男性。给定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需要依赖养老金生活的年限更长。较少的养老金分摊到较长的年限中,导致平均的月养老金水平更低。这是世界范围内老年女性贫困率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女性就业年限短、工资收入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女性承担较多的生育、幼儿哺育及家庭照料等责任显然是主要原因之一。对此,需要在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女性的这一特征,弥补女性因家庭责任导致养老金损失。
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政策手段,这些政策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家庭内部补偿,或家庭内部的性别平衡,即家庭中男性积累的养老金权益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女性身上,如遗属养老金、配偶联合年金以及养老金分割政策等。二是社会补偿政策,即社会对女性的养老金权益损失进行补偿,例如家庭照料补贴和家庭责任保护政策等。这类政策由国家对女性因生育及幼儿哺育、家庭照料等导致的养老金损失进行补贴。
女性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根据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农民工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参加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养老保险。为适应农民工的流动性,还设计了不同制度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继续的具体办法。这些政策有助于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养老保障,也为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了条件。
在这一制度设计过程中,女性农民工也同样面临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诸如就业年限短、工资收入低等导致的养老金水平低的问题。除此之外,相比于城镇女性职工,女性农民工还面临一些特殊的障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