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 绘制民生画卷
“大力实施社会管理科学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今年以来,市中区委、区政府把“社会管理”提升至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位置,逐步实现了管理服务“全覆盖”。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也在不断夯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 本报记者 黄露玲 单青 本报通讯员 傅俏丽 崔清泉
民情走访,寻找新答案
社区,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多层利益的交汇点和多种社会需求的集中点。作为省会中心城区的市中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社区有着最真实、最直接、全景式的体现。对此,市中区开展社区民情走访,积极听取民声民意,努力破解“要到哪里听民声,如何听到真民声”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听到民声怎么看,回应民声怎么办”的新鲜答案,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弯道超越”。
市中区舜玉路街道舜园社区的孙大妈,自从老伴去世之后,一直卧病在家,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舜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柴嘉叙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马上记录在“民情日记”上,帮助老人申请了低保。像孙大妈这样,在民情走访中得到切实帮扶的居民在市中还有很多很多。记者了解到,今年1―9月份,该区共救助困难群众39036户次75417人次。
民众参与,巧解管理难题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在群众,根基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市中区积极发挥群众作用,打造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等各类群众自治式的志愿服务团队,努力让创新举措“从群众中来”,真正让创新工作“到群众中去”。
十六里河街道地处济南南部城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变身新市民后的需求多元多样。为打通回应群众期待的“最后一公里”,街道在辖区17个村居都成立了以各村志愿者为主体的民情信息员队伍,志愿者到田间地头、蹲灶边炕头,做到了提人知户、提户知情,邻里互助、志愿帮扶。
二七街道为了使矛盾纠纷不出楼道、不出社区,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创新,成立了以社区法律志愿者为主体的“和事老”志愿服务团队,每周定期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给他们“说情说理说法,解难解忧解愁”,截至目前已调解婚姻、赡养、房产等纠纷千余起。
民生改善,幸福看得见
在济南市率先建立为民服务、社区共建、群众参与三项和谐社会建设机制,率先推行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办法,率先成立“固定服务场所+流动办公场所”房管便民服务站……诸多“第一”,是市中区交出的“民生报告”,也真正实现了“让群众把幸福看得见”。
今年以来,市中区改善民生屡有大手笔。“舍得投”,今年1―9月份,仅用于社会保障和救助的资金,就近5000万元,低保救助、就业援助、廉租住房保障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看得准”,把有限的财力、新增财力优先投向贫困群体,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抓得实”,制定了《促进改善民生工作实施方案》,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10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细化,这些任务是立足区情实际和城乡居民需要提出的,相比过去,投入更大、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