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又遇价跌,大热天新麦遇“寒冬”
启动托市一星期了,未收一粒新麦,市场收购价几乎每天跌2分,农民售粮排成长龙……正值小麦上市季节,记者深入川鄂皖等小麦产区采访发现,收获季遇到强降雨,供应足需求还不旺,今年新小麦衰运连连。部分产区的新麦品质较差,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开秤价格节节下跌,农民遭遇卖粮“寒冬”。
启动托市一星期,未收一粒新麦
当前,我国小麦已自南向北陆续开秤,自5月31日起在安徽、6月1日起在湖北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然而,新麦上市以来,多地出现卖粮难:不仅开秤价格节节下跌,市场性收购遇冷,政策性收购也难题重重。
在安徽产粮大县定远,启动托市一周以来未收一粒小麦。6月7日下午,记者在定远国家粮食储备库西卅店粮站收购点看到,这里挂出了每市斤1.18元的最低保护价,同时将小麦不同等级要求也公示在外,方便售粮农民查看。但每天来这里交售粮食的农民并不多,启动托市一星期,还没有交售成功的。
定远县粮食局副局长陈德意说,目前全县15个托市收购点,都在岗、在位,只要粮食合格就收,不限收、不拒收、不停磅。但到7日下午,该县15个收购点未收购一粒新麦。“没有收购进度。”他说,整个行情是近年来较差的。
湖北托市收购形势也较严峻。中储粮湖北分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8日,襄阳仅收1.5万吨,全省仅收3万吨,大幅低于历史同期均值。
小麦市场价格低于去年,不托市的地方“跌跌不休”,市场冷清,而托市的地方市场行情反应平平,涨幅不大,政策的杠杆作用收效甚微。新麦上市后,记者从襄阳了解到,5月下旬新麦价格在0.92元左右,同比下跌12%。
在我国第六大冬小麦产区四川,由于尚未启动托市,价格几乎跌破“底线”。记者在四川广汉多户农民家庭看到,他们守着屋子里成堆小麦发愁。年初霜冻造成普遍减产两成,小麦价格又一路下跌,最近几天几乎每天跌2分,一农户本打算等着涨价交售,结果从每市斤0.92元“等”到了0.84元。
面对弱行情,偏逢强降雨
今年新麦上市遇冷原因比较多元化,其中包括供应充足而需求不旺致小麦市场行情低迷。
今年以来,国家加快粮食去库存步伐,陈麦拍卖增多,市场供应充足。加之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下游很多面粉企业开工不足。
雪上加霜的是进口小麦的激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3月,中国进口小麦55.63万吨,同比增加56.07%。进口小麦价格优势明显,到岸价均在每吨2000元以下,远低于国家最低保护价。
今年冬小麦在抽穗扬花期遭遇了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强降雨,致不少地区小麦发生赤霉病等,影响品质。安徽“未收一粒”的主因就是小麦不完善粒超标。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标三等小麦不完善粒要求在8%以内,但记者在西卅店粮站检测室看到,农民送的一袋样品经检测,不完善粒达26%。
尽管没有启动托市收购,但四川国有粮库仍然基本主导当地小麦价格。四川广汉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龙德江介绍,麦价大跌主要是受天灾影响,今年小麦是10年来品质最差、产量最低的一年。
在粮仓中抓起一把麦粒,颗粒干瘪,广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少华说,这样的小麦出不了多少粉,储备之后也没有多少销路。
部分地区托市网点减少,收购收紧从严。在湖北,由于多方复杂原因,中储粮公布的首批托市收购点138个,“比前几年都少”。
多地粮食系统的干部都提到,作为收购主体,中储粮肩上责任重担,承担着国家资金、储粮的风险,同时加大反腐的威慑,其收紧、从严的收购把关,间接加剧了今年一些地方的卖粮难。
种粮收益低,粮农盼解忧
在定远县范岗乡,记者见到种粮大户付成海时,他正忙着和员工一道整理收割上来的小麦。付成海去年9月起流转2200多亩土地,其中1500亩种小麦,到6月7日下午已收600亩左右。
付成海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520元,半年为260元,加上其他生产成本约400元,总成本接近700元,能收获小麦700斤-800斤,如果价格低于1元可能就亏本了。
湖北襄阳宜城市种粮大户童启国,去年种了400亩小麦,收了30多万斤,到5月底卖了28万多斤,平均价格在1元左右。“因为去年9月土地承包费从400元涨到750元,且要求一次性交5年。今年种小麦不赚反亏。”
童启国在去年和今年种粮连遭打击后,已对种粮失去了希望。如今他四处联络想种土豆。他说:“种粮没有出路了。”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卖粮难。”付成海告诉记者,今年能收100万斤以上,现在才销售20万斤,晒场上还堆着20多万斤,有托市收购库点的工作人员前来查看,但质量不行就回去了,如果随行就市,后面价格更不好说。
针对卖粮严峻形势,受访人士呼吁,应明确不完善粒指标和检测标准,防止拒收小麦,化解购销双方矛盾。建议国家或省级层面出台“临时收储政策”,把不完善粒指标适当放宽,缓解因质量不达标造成的卖粮难。
粮食供给侧改革重在降成本,稳定农民种粮意愿。基层干部均提到行情不好但种植成本却有增无减,希望国家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装备及路桥渠建设的扶持。
多地干部还提到农业保险在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中的作用,但这一政策实际运用并不好。以广汉为例,每亩交12元保费,其中个人出4元,今年遭灾后,每亩赔偿不到40元,相对于农民亏损而言杯水车薪,希望完善小麦农业保险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