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论坛: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07.04.2015  11:5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郑洪观点
  工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组织引导职工群众投身改革发展“新潮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争做法治中国“推动者”,团结联系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工会要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健全机制,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共扬改革之风帆,共享改革之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工会团结凝聚亿万职工智慧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当前,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同心共筑“中国梦”、投身改革发展“新潮流”、争做法治中国“推动者”、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在创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的征程上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工会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始终坚持走在时代的前列,以劳动、创造和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凝聚起钢铁长城般的强大力量。
  一是动员职工群众辛勤劳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突出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坚持以创新为导向,提高劳动竞赛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职工参与率、受益面,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竞赛成为提高职工收益和技能、提高企业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品牌抓手。
  二是引导职工群众科学劳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要着眼提高职工知识技能水平,建设一批教育培训和创业示范基地,以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积极协助党政开展就业再就业、家政服务、微企创业等培训服务,满足群众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以劳动竞赛为基础,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班组建设为抓手,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引领,设立职工创新专项资金,推动企业普遍开展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节能减排、“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动员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
  三是激励职工群众诚实劳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需自觉践行的价值准则。要围绕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特别是注重发挥劳动模范、职业道德标兵等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组织职工开展“争当学习型职工读书活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爱岗敬业、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组织引导职工群众投身改革发展“新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工会等人民团体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工会要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健全机制,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共扬改革之风帆,共享改革之成果。
  一是动员职工群众响应改革“集结号”。亿万群众的理解支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靠。要立足于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大力宣传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向职工群众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特别是把改革带来的好处讲清楚、说明白,不断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团结带领职工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二是组织职工群众投身改革“主战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要着眼于畅通职工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完善立法和政策制定源头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机制,推动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以职代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反映职工诉求,形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智慧,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在参与推动各项改革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身利益。
  三是推动职工群众共享改革“新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工权益实现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宪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一线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困难职工等为重点群体,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权益等为重点内容,旗帜鲜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重点推动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工资支付、企业民主管理等法规制定,重点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工作,让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