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粮改“两手抓”:坚持市场化不动摇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坚持粮食市朝改革方向不动摇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过往多年,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产量,我国一直实施粮食托市收购。托市收购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这些都是以财政支出为依托的。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之政府主动“减税降费”,财政收入存在减速预期,因此靠“政策市”来保障粮食安全变得不可持续。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在会上表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建立在更加牢靠的基础之上。”这一“更加牢靠的基幢就是“藏粮于市”,更多粮源将由政府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转到市场上。2016年,我国打响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仗”:取消玉米临储政策,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实行“市朝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自此,继1993年、1998年、2004年之后,新一轮粮改正式启动,而“市朝”将是这轮粮改的关键词。
以往我国粮食收购主体单一,库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财政负担重、资源浪费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下游粮食加工行业的发展壮大。而新一轮粮改,将结合发展产业经济,加大力度支持玉米加工转化。加快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鼓励多元主体收粮。
对此,我国将探索形成市朝收购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满足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融资需求。鼓励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收购、加工等信贷业务,还将高度重视“粮食银行”等粮食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及粮食保险业务。
此外,由于多年来的托市收购令市场供需信号变得紊乱,使我国粮食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例如在品种上,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回归市潮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由之路。
“我们面临的很多困难矛盾和挑战,相当程度上都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粮食流通依然如此。所以市朝改革的方向不能动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采用市朝手段,深入研究粮价形成机制、粮食流通和收储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引导农民更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形成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徐绍史透露,在玉米临储政策启动市朝改革之后,发改委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争取早日出台。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
徐绍史在指出“坚持粮食市朝改革的方向不动冶的同时,也强调“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从长远看,我国13亿多人口,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趋势不会改变,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会减。”徐绍史称。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改革的目的是要在更高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因此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影响粮食的生产能力。
徐绍史强调,要更好地把握好工作的力度和节奏,既要推进粮食市朝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定价,真正反映供求关系,又要防止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特别是要避免粮价过快下跌。要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机制,确保种粮农民有收益、不吃亏。
徐鸣表示,粮食改革工作将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四条底线,及时有效化解行业风险。
一是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强化玉米等市朝收购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粮食卖得出、卖得好,全力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确保储粮安全。强化库存安全监督检查,层层压实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责任,既要做到安全储粮,又要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避免发生大的粮油储存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确保质量安全。按照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要求,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做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库存粮食的处置工作,严防流入口粮市常
四是确保不断档脱销。要加强市场监测和跨区域调运,防止出现局部供应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要进一步健全应急供应机制,完善应急供应网络,落实成品粮油储备,充分做好粮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关键时刻靠得注调得动、用得好。
徐鸣表示,粮食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推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由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转到推动“种粮能赚钱、吃粮促健康。”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