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报】清水穿城,“流来”生态景观
本报讯(记者 程婷 摄影记者 刘玉祥)南水北调干渠流出平顶山后,继续一路向北流淌在中原平坦的原野上,在太行山南麓转个弯,从河南大型地级城市——焦作穿城而过。这段全长8.82公里的渠道,仅占南水北调干渠全长1%左右,却成为全干渠唯一穿越市区,且高出地面数米的“地上悬河”。同时,这段穿城而过的河流也成为焦作一大城市新景观,为焦作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带来新契机。
南水北调干渠穿城而过
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城区段西起丰收路与焦武路交会处,东至中原路,全长8.82公里,它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焦作市区,将焦作一分为二,途经11个都市村庄,与焦作中心城区的10条主干道和4条河流相交,建有7座跨渠桥梁和4处倒虹吸,两个退水渠。“焦作城区段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唯一一段穿越城市的干渠。”那为何干渠会从城区穿过而不是绕行呢?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负责人范杰介绍,这与焦作的地形有关。“南水北调中线是要全线自流至天津、北京,但焦作城北就是太行山,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如果从北绕城就要穿山,如果从南绕城就要把干渠加高至地上近20米,安全性较差。”范杰说,“理想的干渠规划方案应该是顺地势而走,尽可能避免大起大落,所以跟城南城北比,焦作城区海拔适中,符合要求。”
地上悬河最高离地13米
焦作城区段与其他地方另一个不同点就在于,它是高填方、垒出来的河道,在许多地方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观——“地上悬河”。
中线总干渠自南而北全线自流,由于地形原因,需要对地势低洼部分的渠段进行填筑,大堤高度在6米以上的,一般可称为高填方。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丰收路渠堤填高1.84米,民主路渠堤填高5.21米,山阳路渠堤填高7.22米,中原路东侧渠堤填筑高度则为13米,为焦作段最高。如今,焦作段已经开始充水实验,河水在城市上空流淌,成为一座流动的地上河。
为了保证安全,焦作段采取了对高填方段的渠堤加宽,渠道内部衬砌加厚,大堤中间、地下增设混凝土截渗墙等措施,保证干渠和城市安全。
一桥一景打造生态景观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和即将到来的正式通水,焦作也引来城市生态建设机遇。干渠焦作段穿过焦作城区,宽约100米,左右各建设了100米绿化带及30米左右的道路,大大提升了城市绿化。
“作为北方城市,焦作一度也非常缺水,城市有水而有灵性。”范杰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为焦作提供了丰富的城市用水资源,焦作还依托干渠打造沿线生态景观,文化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等。同时,在干渠上修建了7座跨渠桥梁,桥梁连通了干渠南北交通,并各有特色。采取现代、古典、浪漫、象征、欧式等艺术手法,结合LED表现形式,展现焦作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风土人情、地域风貌等,打造“一桥一景”的水上生态景观,成为焦作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