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增长专题】探索外贸发展新模式 抢占出口贸易制高点

09.10.2015  15:23
  纺织集团现有11家进出口公司,其中进出口额亿美元以上的有5家。2015年1-8月份,完成进出口额11.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9%,其中出口10.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9%。全年预计完成进出口额1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出口1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外贸下滑形势下,进出口额实现逆势增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推进“六大突破”
  集团把2015年作为“转型突破年”,确定了实现“六大突破”的工作思路,即:在加快园区产业调整升级、做大进出口内贸物流、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强化资金资产管理、推进体制机制转变、提升管理水平六个方面实现突破。列出25项关键工作,成立了10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分解指标任务,明确工作要求,确定时间节点,有力保证了重点工作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二、利用自贸政策,加快纺织园区产业调整
  按照集团确定的转移低端产能,向都市产业升级,着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内贸和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板块”的发展思路,达成向云南保山市首批转移4万纱绽协议;与中非棉业达成向非洲马拉维转移4.5万纱绽协议意向。两地均处一带一路节点,保山更是孟中缅印经济走廊桥头堡,可以开展保税进口加工复出口业务,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利用上半年成立的国际融资租赁公司,引进海外资金,利用自贸区政策,建立双币资金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跨境人民币支付,降低融资成本。利用地处自贸区优势,与保税区研究合作方案,集约使用园区土地,在引入首都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高新制造、跨境电商海外仓、进口集散中心等产业方面形成合作框架。
  三、整合出口资源,推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
  推进资源整合。巩固提升传统外贸专业公司,整合分散的贸易资源,将“小公司”集合成“大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如将针织、装饰两大行业若干外贸公司组成飞天进出口公司;积极推进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互补对接;成立金融小区、搭建“两点一桥”进出口平台。
  推动贸易转型。实施多元化经营,非纺织品占据半壁江山,1-8月份纺织品出口4.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6%;非纺产品出口5.79亿美元,占57.4%。经营方式多样化,贸易与金融结合,增加自营和进口比重,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抢占出口贸易制高点
  集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北京战略投资者,在市商务委大力支持下,以天纺进出口为核心,在自贸区东疆片区建立“自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成立背景。中小外贸企业有资源有产品,但普遍缺乏外贸人员,办理各种手续难度大、成本高,多年来外贸企业与中小企业一直希望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鼓励培育外贸发展新模式,之后以阿里巴巴旗下深圳市一达通为代表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快速扩张,地毯式吸纳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对北方外贸市场形成冲击。为保住天津外贸优势并培育能与之抗衡的自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纺织集团决定建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一条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发展之路。
  平台运营模式。以贸易为载体,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为中小外贸企业在线提供通关、物流、收汇、信保、融资到退税的电子化全流程服务。以规模优势、资源整合、服务集成等特质,大幅度降低传统外贸的服务成本,打造规范、专业,成本低,效率高的以现代贸易服务流程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发展新模式。
  平台发展三个阶段目标。初级阶段:以基础贸易服务为主,吸引北方乃至西部地区出口资源。发展阶段:为各主要口岸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天津无水港区域的客商提供外贸增值服务。成熟阶段:辐射全国,建成外贸物流服务、金融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外贸服务品牌。
  五、加强风险防控,实现出口贸易稳健持续发展
  为规避国际贸易的各种风险,集团所属外贸公司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实行风险管理常态化,其中特别注重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集团积极推进各进出口公司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合作,2014年参保额从2010年2.18亿美元跃升至7.2亿美元。通过与中信保的合作,稳定了出口规模,开拓了新产品,新市场,防范、规避贸易风险。同时,各公司利用保单项下融资,降低了成本,盘活了资金链。
  外贸经营模式创新,在当前外贸形势严峻情况下尤其重要,希望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并落实扶持天津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政策和措施,共同营造天津外贸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