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和不靠天吃饭大不一样--静海县农业发展模式的对比调查

21.07.2015  12:09

      太阳不是每一次冉冉升起,都会让人欣喜,也不是每一次失望的叹息都意味着彻底绝望。当日,就是一个鲜明的话题。2015年7月15日,在静海县台头镇义和村村东绿源路的一东一西,相隔不足1公里,一位郝姓农民,在烈日下守着枯萎绝收的10亩单膜露地西瓜欲哭无泪,近万元的生产投入血本无归;同样一户郝姓农民,承包了5栋大棚,也是10亩地,从春节到现在,两茬西瓜收获囊中,现在正紧锣密鼓定植茄子,40天后又有一笔大收入,每亩设施大棚获益可达6至8万元。大灾之年,一忧一喜,暴露了传统农业的短板,显现了设施农业的优势,通过对比调查和深刻反思,人们从中得到理智的警醒——

  大旱之年

  传统农业危机四伏

  在民间有句俗语,羊马年好种田,等着鸡猴度荒年。旧黄历祖祖辈辈都念,人算不如天算。王口镇团结村农民刘恩祥是个勤劳实干的本色农民,自己养着一部播种机,往年以从事有偿农机服务为业。今年,他极尽多年的积蓄数十万元,从一家一户的手里零零散散地承包了170亩土地,精心播种了最优良的玉米品种,实指望赶上风调雨顺的丰收年,靠苦心经营打一场翻身仗,让紧紧绷绷了半辈子的日子尽快富起来。从大年开始,他就开始筹划全年的生产,每天都在希望和期待中,起早贪黑疲于生产。从芒种起,他把播种的每一粒种子都寄托了一个幸福的梦,用辛勤的汗水精心地管理、呵护。令他心神不安的是,当一个个希望的种子萌芽破土后,等来的是干旱无雨的祈盼和煎熬,而且这种痛苦与日俱增。在镇、村两级抗旱应急服务组织的积极配合下,竭尽全力抢浇30余亩,仍有140亩面临绝收。看着一棵棵鲜灵碧绿的秧苗渐渐枯萎回缩,他的梦连同整个心,全都碎了。

  据相关气象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1日 至7月2日,静海境内累计降雨22次,超过20毫米有效降雨仅3次,平均降雨量119.1毫米,中旺镇地区仅为74.1毫米。其中,6月份以来,全县气温持续偏高,降雨异常偏少,只有一次有效降雨,平均降雨量仅为9.8毫米,是1999年以来旱情最为严重的年份。

  面对旱情,静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迅速启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级领导一线指挥,指挥部成员单位结合实际积极部署,农口单位组成6个抗旱工作小组,深入到全县18个乡镇,实地指导抗旱工作。县水务部门积极调水,财政部门专项资金及时到位。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投入抗旱资金1966万元,启用灌溉机井1450眼,维修机井447眼,购置水泵500余台套,各级各类提水设备齐上阵,一场抗旱救灾的战役在全县上下全面打响。

  在位于东淀大洼的台头镇,在干旱之年,迅速启用光明扬水站,利用大清河水源向清河北进行集中调水,启动累计1.4流量的三台机泵,昼夜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提水达10万立方米,经过3次调水,40天奋战,已有2万亩大田作物实现普浇一水。同时,全镇启用机井130眼,动用各类提水机泵及工具600多台套,千方百计提水浇地。尽管如此,由于水源稀缺,地块分布零散,全镇依然出现5.2万亩作物受灾,成灾面积达到4.9万亩,绝收超过2000亩,预计经济损失达到3188万元。

  地处静海县最南部的中旺镇是本年度降雨最少,抗旱难度最大,成灾、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自今年6月初到现在,全镇先后投入抗旱资金170万元,启用灌溉机井87眼,维修启用老化机井36眼,新购置并维修利用水泵70台套,对2万亩严重干旱的作物地块进行了墒情补充,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在农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从目前形势看,全镇今年播种的9.2万亩春播玉米几乎全部受灾,已有8万亩濒临绝收,与正常年景相比,农民承付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西小屯村310家农户,几乎都是玉米种植户,全村3600亩耕地几乎每年都种玉米。问其原因,村党支部书记张阁泉说:“由于土地盐碱,水源稀缺,种植其他作物费工、费钱,担风险,代价太大。种植玉米简单、省事,尽管效益很低,但正常年景每亩地也可以收获1000元左右,能够保证农户的基本生活。”

  该村农户王凤成老人蹲在自家的玉米田里沮丧地说:“遇上这样的年头,一年的收入全都看黄了。从春播到现在,每亩地净投入400多元,全家共种了30亩玉米,按往年基本到秋后整个收成,本利在内可卖3万多元。今年指定是颗粒无收了。”

  据县农委出具的旱灾情况报告显示,今年全县秋收作物受灾面积达90.4万亩、成灾面积83.4万亩。其中,涉及玉米70.4万亩,减产3至5成的占23.4万亩,减产5至8成的占34.2万亩,绝收面积达12.8万亩,此次旱灾预计造成经济损失达5.44亿元。

  调整结构

  寻求农业发展出路

  与当前不少大田作物严重受灾导致减产、绝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县设施农业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从数千亩谷物种植区,到新扩建的葡萄示范园,从各类蔬菜大棚基地,到精品果树栽培区,连日来,记者所到之处,处处涌动着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勃勃生机。

  在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南侧的大丰堆镇易丰源蔬菜种植合作社,正是这里甜瓜出棚上市时。在保鲜库旁,合作社负责人王群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引种的绿宝石、羊角脆等品种,口感甜,产量高,每亩地产量将达到4000至5000公斤。目前,每天销往市区及周边省市各大超市、市场1万公斤。”

  沿崔唐公路一路向南,在位于西翟庄镇中翟庄村的200多亩葡萄种植园,禾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红利指着上个月刚刚培育的葡萄苗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与青岛星光园艺场合作,新扩建并引进了泽山1号、东方之星等多个优良葡萄品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明年亩产将达到1000多公斤,并确保逐年增加产量。”

  被认定为天津市无公害蔬菜产地的唐官屯镇满意蔬菜种植合作社内,入社的170多户农民改变着这一地区不种菜的历史,实现了设施农业零的突破,凭借着“康泰来”无公害蔬菜的优良品质,过上了满意的生活。

  ……

  面对旱情肆虐,一面是传统农业发展遭到“重创”,另一面是都市农业发展“平稳”向前。对比之下,土地流转的新路,结构调整创出的效益使得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战略经受了实践的磨练,亮丽了静海农村的广袤田野。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告诉我们,要引导农民在土地上弹出“新曲”绝非易事,如何实现科学灌溉、规模化生产,怎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含量都将是推广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丰富内涵。

  有规模才会出效率。在天津市民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片连方的谷物种植区,从整地、播种、收获到秸秆转化、残膜回收,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的集约化种植模式。

  该合作社社长刘海成介绍说:“有了大型机械作业、合作社经营,一个人种七、八百亩地不成问题。”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节省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的是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出来的是规模效益。

  “我们全村共有农户480户、1400多人,入社农户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85%,有了合作社统一经营,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的到周边企业打工,有的自办企业,这样一来,不仅多了份收入,地里的活儿也不耽误。”西翟庄镇顺民屯村党支部书记徐万军介绍说。

  全配套创造高产出。一滴一滴,悄无声息的细小水珠,源源不断地从滴灌线的管口出来,慢慢滋润着温室大棚里的蔬菜。走进易丰源蔬菜种植合作社2组负责的蔬菜大棚,一个个沉甸甸的茄子挂在枝杈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组长潘凤祥正在忙着给蔬菜浇水。“以前我种菜用的是管灌,一到浇水的时候就全家出动,拖着好几百米长的水管子挨个棚浇,时间长,又费水。现在这个棚配套安装了滴灌设施,1亩地10分钟就能浇完,用水量比管灌节省了25%,既节水又高效。”

  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王境坤为记者算了一笔节水账: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中,水的利用系数为0.6左右,采用这种膜下滴灌方式,水的利用系数可达到0.8以上,有效避免了传统灌溉中的地表渗漏和流失部分。搞节水农业,看起来前期投入较大,但长期下来,其产出效益十分可观。

  在顺民屯村4000多亩谷物种植区,成片的玉米、薏米等农作物正抽穗吐绿。3名工作人员分区守在田间地头开闸放水,实施入夏以来的大规模灌溉。该合作社负责人徐万军告诉记者:“合作社自成立至今,先后投入近500万元,清淤两条河道,新建3座扬水站,修复两眼机井,铺设地下暗管1万多米,修建防汛渠,不断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据了解,今年一入夏,他们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旱情严峻形势后,就提早动手,根据谷物长势,及时安排人员实施灌溉,确保丰产丰收。

  好项目提升农业高水平。要提高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选好项目是关键。从2012年起,静海县在新104国道两侧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龙海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果树种植、科技园区、设施农业区合理布局,大力构建生产、科技、生态、观光、休闲、外向、高效等多功能、多层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位于该产业带内的天津市龙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3年建设精品樱桃园,是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设施樱桃栽培基地,直接带动了1000名农民从事高品质果树种植,并带动包装、保鲜加工、冷链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下转第18版)

 

 

  与之一路相隔的天津市绿之海果树种植合作社,瞄准市场需求,引进优质春雪桃新品种,通过错期种植,实现高效益,力争建成天津市春雪桃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该合作社负责人杨广发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春雪桃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推进龙海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2万亩优质高效林果种植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园区辐射,专业技术指导,优惠政策扶持,静海在查找优势,抢占先机中迈开了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步伐。

  登高望远

  都市型农业潜力无限

  在大邱庄镇,大规模土地流转走集体化经营的村庄并不少见,这些村庄不仅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民在突如其来的旱灾考验面前鼓足了抵御的勇气,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

  在大邱庄镇岳家庄村的祥福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达97.9%,流转土地达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6.5%。在种植基地,眼见旱灾所到之处1200亩玉米却长势良好,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忠一语道破,“合作社统一灌溉、统一耕种、统一调度,今年预计亩产能达到500公斤,最大限度降低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在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2020亩土地横跨了西尚码头村和前尚码头村两个村。

  温室大棚里,种植户徐光善正忙着开启水泵灌溉,有2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徐光善,自2011年建社初就来到合作社当起了技术指导。

  “早春时候,棚里种的西红柿,这一个棚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这一茬豆角估计也得有1万多,等下半年还能再种别的,算算比起以前自耕自收、靠天吃饭至少增收了10到20倍,这土地流转的政策确实好。”徐光善说。

  在与生宝合作社相隔不远的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652栋日光温室大棚连片成方,喜获丰收。在彩椒种植大棚,记者看到了正在查验作物品质的津美街村主任张延林。他告诉记者,虽然设施农业周期长、见效慢,但效益长久,更不受天灾影响。以2亩地为例,如果单纯种植大田作物,每年最多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而2亩地经过土地流转后建成大棚,一年至少有2到3万的纯利润。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留守老弱和残疾人还可以选择到合作社工作,每天的工资也在100元左右。

  通过推动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通过土地承包,获得了财产性收入;到合作社打工,获得了工资性收入;还有部分农民通过反租的方式,在大棚里从事蔬菜、瓜果种植,获得了生产性收入。

  据统计,到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460家,注册资金68.5亿元,带动农民11.8万人。

  全县通过合作社流转的土地累计达到4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6%。

  全县建成设施农业9.2万亩,49家农业生产基地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培育了“台头”西瓜、“口头福”香菇、林海“林绿康”、西翟庄“黑杂粮”等农业驰名品牌。

  一组组统计数字表明,在静海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这张“靓丽名片”的进程中,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尤为重要,这关键一步不仅没有给经济发展“扯后腿”,反而成为了助推支柱产业提升的“加速器”。

  而要走好这关键一步,单纯依靠自发经营显然势单力薄,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将更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为转型升级提速增效也成为命脉所在。

  “这几年,市、县各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很大。”在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张延林指着建成的新一代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介绍说:“建社初,县里无偿为我们安装了3000亩滴灌设备,修建了主干道;棚与棚之间的小路、购入农机设备都能补贴50%;未来合作社将发展到1万亩,资金补贴可达到200万元。”

  “2012年至2014年,全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累计达到4720万元。不仅在资金上向优势地区、重点项目倾斜,更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保障。”县农委党组书记刘才武介绍说。

  截至目前,全县农田水利建成农业节水项目区202处、农用深机井1500眼;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85%,机耕水平95%;全县18个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气象信息服务全覆盖。

  静海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应当给人以启迪。

  当旱灾肆虐时,要打赢这场战役,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难点在解放守旧思想。要脱离靠天吃饭的窘境,不是要精耕细作,更不能弃之不管,而是要打破发展壁垒,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农业都市化、现代化、智慧化,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血脉畅通,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