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均职业资格考试1.95门 计算机外语热门
天津北方网讯: 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英语口译证、报关员资格证、驾驶证、导游证……大学时你是否执著于考这些证?日前,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课题组就“90后”大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特点进行了调研。这项对全国100余所院校、11个大类83个专业的1800名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学生打算或已经考证(不包含学校要求考取的证书,如四、六级等),考过证的学生人均参加1.95门职业资格考试,平均每天花费2.36个小时用于备考,考证平均花费达1512.5元,超过1249.3元的月均生活费。
六成多考证与本专业相关
在考取证书的专业类别上,“90后”大学生能很好地将考证和专业结合起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考取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而计算机和外语类证书仍是学生考证的两个重要领域,均占比30%以上,这也和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智能化、国际化紧密相关。经管类证书成为学生考证的一个新热门,除本专业同学外,19.4%的同学选择跨专业考取经管类证书。此外,驾驶证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考证的“标配”。
在对待考证的态度方面,71.5%的人认为考证是有正向作用的,其中40.8%的学生感觉到证书的取得让他们在找工作和实习中起到了作用,30.7%的人明显感受到了考证给他们带来的能力提升。只有1.8%的人认为考证是消极的,对他们能力提升和找工作、实习都没有用。
理性同时凸显就业焦虑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大学生考证的心态和行为特征,调查组认为,“90后”大学生的考证心态更趋冷静和理性。在考证原因上,66.1%的学生希望考证能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知识和技能以及出于兴趣爱好两个原因所占比例紧随其后,分别为19.5%和4.6%;而“不知道有多大用处就是先考着”的盲目考证类型仅占3.3%。在处理专业课程与考证之间的关系上,“90后”大学生也更理智。选择以专业课为主、考证为辅的学生占到八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以考证增加就业砝码,代表了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一些同学认为,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直观印象的,无非是毕业院校和所持有的证书。”课题组组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绮雯说。
专家证书贵精不贵多
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对当前学生日趋理性、冷静的考证心态给予了肯定。结合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历,胡军建议同学们考证时,首先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职业规划,要考虑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方向、什么行业的工作,这些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资格证书对从事这些工作是真正有帮助的,然后在学有余力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去参加各类资格认证和考试。千万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关键是要提升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