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第七批援藏干部促进昌都发展稳定工作纪实
蓝天白云下,雪域高原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彩旗招展,鼓乐声声,各族干部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沉浸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美好幸福中。位于三江流域的昌都市,喜庆中的当地群众也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了一群来自3000公里外的海河儿女,感谢他们为藏东大地作出的突出贡献。进藏两年来,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坚持“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理念,扎实做好各项对口支援工作,科学规划援藏项目,突出民生工程优先,积极创新援藏模式,扶持人才就业援藏,不断拓宽援藏领域,促进交流交往交融,务求确保援藏实效,增强藏区“造血”功能,各个援藏项目有序推进,各项援藏工作稳步迈上新台阶,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民生优先科学规划 援藏项目稳步推进
汹涌的澜沧江畔,塔吊林立,人声鼎沸,一条飞架两岸的“巨龙”正式合龙,标志着这个本市21年援藏单体工程最大项目、第七批援藏重点工程——昌都市天津大桥项目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年底前将正式竣工通车。
在去年顺利完成30个援藏项目的基础上,本市今年安排计划内和计划外援藏资金15809万元,实施项目25项,目前各个援藏项目正在按计划进入收尾阶段。天津始终把对口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当地民计民生上,把90%的援藏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项目,让广大农牧民直接受益。
在本市第七批援藏医生的技术支持下,由天津援建的昌都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去年底正式启用,填补了藏东地区医疗系统长期没有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空白。本市第七批援藏重点建设的丁青县藏医院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该县各族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今年,援藏干部们还在积极协调推动本市对昌都藏医院的升级改造以及对昌都经开区开发建设的对口援助工作。
为了拓宽援藏参与面,前方指挥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加入到援藏工作中来,在援藏干部的积极联系下,本市各部门、区县和企事业单位为昌都捐赠了3000多万元的资金、设备和物资。天津华北集团出资400万元在丁青县建设昌都市首家学前教育中心;为解决江达县乡镇学校物资运输困难的问题,江达县县委常务副书记、援藏干部邵刚积极奔走,争取社会资金为当地捐赠14辆乡镇学校用车;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在丁青县捐建分馆,实现了在本市对口援助的卡若、江达、丁青三县区全部建立图书馆分馆,并在丁青县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天津市自来水集团为昌都市自来水公司捐建当地首个现代化水质检测实验室及检测设备,使昌都人民告别了过去饮用低质水的历史。
尽职尽责奉献青春 树立天津干部形象
海拔3900米的医院急救室内,因产后大出血已经昏迷的藏族产妇扎西央吉急需输血,由于当地条件有限没有血库,情况十分危急。经历几个小时抢救工作已经身心俱疲的天津援藏医生苗振立,不顾旁人的劝阻,毅然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说,“我的血型与产妇相同,输我的血。”随着新鲜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入病人的体内,几个小时后,扎西央吉终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这是2014年4月发生在丁青县人民医院的真实一幕。一时间,天津援藏医生献血抢救藏族危重病人的感人事迹在藏东大地上被传颂着,大家称苗振立是“雪域高原上的天津好门巴”。
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在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精神不仅在当地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良好口碑,也为援藏干部树立了良好形象。
2013年昌都“8·12”地震,恰逢刚进藏上班第一天的董伯岩、张殿乙等几位天津援藏医生,主动请缨参加救灾医疗队,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积极开展医疗救援。两年来,天津援藏医疗队利用节假日深入昌都11个县区的乡村开展义诊10余次,惠及当地群众5000多人次。
卡若区区委常务副书记、援藏干部刘茂新的父亲和妻子先后身患重病,他依然坚守在援藏工作岗位上,即使自己身患肺感染这种在高原极其危险的疾病,也从未退却过。昌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韩光远常年下乡开展组织工作,昌都11个区县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大山里的每条道路、每个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自己的务实工作赢得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
夫妇双双援藏的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祖大祥和妻子邓迎红医生,目睹了西藏贫困家庭的生活后,经过联系,决定共同资助来自卡若区的两位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在他们的带领下,援藏干部主动与当地困难学生和家庭“结对子”,并积极牵线搭桥,促使10余家天津爱心企业和机构与昌都家庭困难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资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丁青县觉恩乡一个困难家庭的3岁男孩因患先天性颈胸椎结核,面临高位截瘫的危险。丁青县县委常务副书记、援藏干部胡学春等人毅然伸出援手,资助患儿从西藏来津治疗,让孩子和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
搭建桥梁智力支持 促进交流交往交融
在天津举行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一群藏族学生翩翩起舞,节奏明快,舞姿灵动,赢得了场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大家认识了这群来自西藏昌都的孩子们和热巴舞。去年3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援藏的重点文化项目,昌都市60名文艺特长生正式进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为期5年至7年的学习。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内地培训艺术学生人数最多、专业门类最齐全、经费投入最大、学制时间最长的一次。
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坚持支援与合作并重,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推动人才智力援藏,努力为昌都培养本地人才,大力促进津昌两地交流交往交融,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理解和认同。
为了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给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援藏干部们注重“传、帮、带”,牺牲休息时间为当地技术人员免费授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天津援藏教师主动与昌都市实验小学35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无私传授教学经验和心得。天津援藏医生每周定期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医疗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讲座,目前已举行40余场,受益医务工作者5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昌都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援藏医生董伯岩在当地较为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一次次组织带领医护人员出色地完成了抢救气管异物窒息的儿童、产后大出血濒临死亡的产妇、严重胸部外伤呼吸衰竭的牧区百姓、被收割机割断颈部气管的藏族青年等紧急危重病人,还带领大家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工作,填补了当地的医疗空白。
为加大智力援藏力度,在第七批援藏干部的积极联系协调下,本市计划3年内为对口支援的昌都市卡若区、丁青县、江达县3县区所有基层党政干部进行在津轮训,去年和今年已完成了各200名基层党政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教育援藏的民生项目,援藏干部去年促成天津红光中学昌都班30名学生顺利入学。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与昌都市实验小学创新性地实施了旨在帮助昌都教师赴津学习提高的“影子培训”工程,目前已完成两批教师的培训。
经过天津对口援藏前方指挥部的努力,去年5月,西藏昌都首次组团来津参加“津洽会”,在农特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10余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今年,昌都市再次组团参加“津洽会”,其特色产品已在展会期间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外,援藏干部还积极帮助昌都加大在津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天大求实、晁焱投资、天津温州商会等津企和机构赴昌都投资发展。(完)
[责任编辑: 冯娟 ] [编辑: 冯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