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区涌动“外资潮” 制度创新引发展机遇

13.05.2015  10:15

      伴随国内多个区域建立自贸区,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监管高效便捷等进一步显现,多方面利好吸引外资关注。专家认为,天津自贸区设立后带来的各项利好,将为滨海新区调整外资结构,进一步发挥内外资联动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
      资料:
      上海自贸区运营一年
      外资企业猛增4.7倍
      自贸区的一大特点是吸引外资、确保增长。自贸区绝非“政策红利的洼地”,而是来自制度创新,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的治理模式新探索。
      2014年,运行一年的上海自贸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据统计,作为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所在地,浦东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合作金额为143亿美元,远高出预期。自贸试验区全年新设企业11440家,增长1.6倍,其中外资企业2057家,增长4.7倍,合作外资118亿美元,增长5.2倍。
      天津自贸区势头猛 
      外资投资活跃
      与上海自贸区同时申报,获批成为第二批自贸区的天津自贸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获批之后就成为企业投资的热门区域。据统计,自2014年底天津自贸区获批以来,自贸区各片区新增注册企业约三千家,总数近两万五千家,注册总资本约六千亿元。
      从自贸区正式挂牌之后半个多月的统计数字来看,天津港东疆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机场片区已经落户企业超500家,高端制造、金融租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成为热点投资领域,随着自贸区最新统一版负面清单的正式实施,自贸区将会进一步吸引外资企业落户。
      分析:
      外资为何钟情自贸区
      多方利好带来新机遇
      自贸区所带来的制度创新,是吸引外资持续涌入的根本动力。在专家看来,天津自贸区成立后所带来的投资门槛降低、产业开放、简政放权、金融改革等多方利好将为外商投资带来新机遇。
      利好1
      审批制改备案制
      准入门槛已降低
      从5月8日开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公用的负面清单正式实施,凡是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在自贸区中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进行管理。其中外商注册由以往的层层审批改为备案制,天津自贸区也迎来了首家外资企业备案。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办法后,外国投资者只需要网上自助填报相关信息,在天津自贸区网上办事大厅直接申报之后,通过准入导航模块一步步提交相关材料,向商务主管部门提供包括名称核准通知书在内的三份材料即可得到备案证明。之前投资者准备一份材料大概用时半个月到一个月,如今外国投资者只需要30分钟即可在网上完成申报。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曹知修告诉记者:“原先使用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对自贸区内企业将不再有约束,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注册周期从数十天变为短短几天,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准入门槛的降低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利好2
      推“负面清单”
      开放更多产业
      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政府将对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进行明文规定,而负面清单不涉及的内容,原则上企业都可以做。较之以前管理外资一直采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鼓励、限制、禁止企业进入的行业进行严格审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企业的门槛明显低了很多。天津自贸区实行2015版“负面清单”,包括15个门类、共50个条目。其中,特别管理措施为122项,比2013版的190项和2014版的139项有了进一步缩减,开放产业增加。“比如,天津自贸区允许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独立经营盐业,这在我国属首次。历史上,盐业经营权都是由政府掌控,民营和外资是不能涉足的。”曹知修说。
      利好3
      转变政府职能
      落实简政放权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