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水青山 优化发展空间
近年来,下营镇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构建中等规模现代化旅游城市的总体部署,深挖优势,积极引导,建成了九山顶、白蛇谷等景区景点。同时,下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全镇农家院经营户达到1100户,床位2万张,年实现旅游接待1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乡村旅游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但下营镇也清醒的认识到,与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域式旅游的部署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下营镇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守住绿水青山;还要借助外脑,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主动创新变革,适应新常态,打好这次大旅游升级战役,真正把下营镇建设成田园风情浓郁的休闲度假小镇。
1、保护环境 守住绿水青山
一是聘请专业团队为下营镇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水、大气、土壤等指标数据,明确相关产业准入。二是提高农家院准入门槛,所有新开办农家院必须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建筑风格必须符合蓟县导则要求,实现农家院发展由增量到提质的转变。三是举全镇之力做好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和“四清一绿”总体要求,杜绝乱开乱采、乱砍乱伐和私搭乱建;建立健全镇域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做到日清日运,干净整洁。四是明确重点,抓好镇域内津围路、马营路两条轴线的绿化美化工作,打造景观路线。
2、明确定位 优化空间布局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接待人数多、综合收入少,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基本空白;二是品牌营销有待加强。整体知名度不高,营销方式单一;三是乡村旅游亟待规范提升。旅游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互补性不强。
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并结合此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契机,下营镇确定了“凸显北部山区自然田园风光,打造集综合性田园度假、娱乐性体育旅游、体验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域式主题景区的发展思路。以津围路、马营路和津围二线为三条轴线,在镇域内形成“丈”字型格局,布置游客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北部山野运动、南部山水风光、东部地质科普、西部休闲度假和中部综合服务的总体布局。
3、做实项目 以项目引领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规划、启动一批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建设好山中天度假村、前甘涧生态观光园、五谷昌耕读文化园、泃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创建郭家沟、团山子梨园两个4A级景区。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现有景区。重点对九山顶等5个景区进行对外招商,提升规划建设水平,丰富旅游项目,形成各具特色、可游性强的互补式发展格局。
三是以旅游为龙头,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对产量大的酸梨、柿子等传统果品进行深加工,酿制酸梨酒、柿子酒;新上酸梨冻干工业旅游项目,推出高端旅游产品。
四是开辟内在资源,打响徒步旅游。以“走遍下营,与美同行”为主题,打造苦梨峪、前甘涧、西大峪等10条徒步路,做精运动休闲式旅游。
五是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最美马拉松赛道。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为平台,串联马拉松沿线景区、景点和旅游村资源,通过节点设置、景观布局等手段,打造中国最美的马拉松赛道。
六是立足精品引领,建设高端民宿。以郭家沟、苦梨峪、前甘涧为切入点,打响山间民宿旅游;并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对腾退宅基地和空闲地合理布局,设置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突出田园风情,吸引高端人群进入,引领乡村旅游上档升级。
七是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区域旅游一体化。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按照 “四个一体化”要求,与北京、河北邻近镇乡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整合节庆活动资源,完善宣传推介网络,全力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不断提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