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馒头生意年赚3亿元 小馒头“蒸”出大世界
昨日凌晨4点半,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中,而在滨海新区茶淀街兴东馒头房,38岁的王兴东和妻子已早早起床,开始准备当日上午的馒头和面点。
在滨海新区的大街小巷,几乎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像这样的馒头房。这些卖馒头的老板大多操着一口相同的山东省乐陵口音。据统计,像王兴东一样在滨海新区从事面点制作的乐陵创业者约有1万人,一年可赚3亿余元。
亲邻援引“蒸”出产业
“俺们开馒头房不为别的,只为生活能过得更好些。”王兴东告诉记者,他是乐陵市黄夹镇人,由于责任田比较少,很多老乡都外出打工,本村的村民就有几个在天津做馒头生意很赚钱,他也动了心。2001年,王兴东和妻子来到滨海新区创业。“开个馒头房就像办个小工厂,一年下来咋也弄个十多万元。”汪东兴说。
目前,在滨海新区乐陵创业者达1万人,年赚3亿多,身价百万元以上的“馒头户”1000余户。“黄夹镇台张村有100多户人家,70多户在京津地区开馒头房,家家都买了小轿车,并在城里购置楼房。”乐陵市黄夹镇经济商会会长刘奎军介绍说,2011年,中国粮油学会通过市场调查,授予黄夹镇“中国面点师之乡”称号,获此殊荣的乡镇全国仅有四个。
统一品牌打造中国麦当劳
“之所以能叫响市场,主要原因是乐陵人蒸馒头用的是家乡产的优质麦粉,馒头不讲究洁白度,不用添加剂,嚼起来够筋道,深受顾客欢迎。”刘奎军介绍说。
乐陵市着力使面点增加花色,提高档次,推行标准,形成品牌效应。先后与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及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建立健全面点师档案,先后举办6次面点师技术培训会、三届面点师技能擂台赛活动,培训面点师6000多人次,让面点师在技术培训、比武、经验交流中提升水平,促使乐陵馒头房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乐陵馒头房经营的品种已达38种。“仅靠这些还不能立住脚,产品还得有过硬的质量和信誉。”刘奎军说,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面食市场,乐陵人转换脑筋,他们成立面点师行业协会,统一注册“黄夹馒头”商标,引导各馒头房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逐步走上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打造“中国的麦当劳”。
政府甘当贴心“保姆”
3000个馒头房、1万多乐陵人——这支活跃在滨海新区的“馒头大军”,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将馒头按时送到院校、工矿企业、居民餐桌。“乐陵馒头”成了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滨海新区政府和乐陵市政府部门联手倾情服务,甘当馒头大军的贴心“保姆”。
“我8年前来滨海新区蒸馒头,去年把孩子从老家接来新区上学,没想到很顺利进入一所公办小学上学,让我们更加安心在此创业。”35岁的刘丽香对记者说。
近年来,滨海新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其中在外来子女就学方面,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教育收费等已实现与本地学生同等政策,免除学杂费等,新区3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148所义务教育学校均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此外,乐陵市先后与天津市的3个区签订了计划生育异地合作协议,并在滨海新区设立联络处,负责为流入当地的乐陵籍已婚育龄妇女提供服务,帮解决生产、生活相关难题。到目前为止,馒头大军有1000多名计生群众在流入地领到乐陵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累计为她们节省费用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