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手工编织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篇之一 天津:为妇女手工编织打造广阔舞台
中国妇女报记者 高丽 通讯员 苗慧敏
10月15日,天津的何爱莲在自己的朋友圈上晒了两张图:广州“小蛮腰”和精致的金色“花丝手包”。她在广州参加中博会展览,那张“花丝手包图”足以让她自豪。
小手包有着响当当的名字——国礼“繁花”花丝手包,曾由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赠送给出席2014年APEC会议的领导人夫人。
制作小手包最关键的工艺就是精湛的花丝镶嵌,而这道工艺恰恰出自何爱莲和家乡姐妹之手。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也是何爱莲夫家的家传手艺。她家目前有着自己的加工厂,组织本村及周边村姐妹订单加工,专业生产金属工艺品。
她和厂里姐妹现在都知道一个很时髦的词儿——“私人定制”。
可这之前,她也是连名片都没有的被动式谈生意。“金融危机对我们打击不小,订单没了,一下子就蒙了。”在接触了天津市妇联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后,何爱莲说,“找到了组织!”
去培训听形势政策讲座,参加国内外展销……因为是天津妇女手工编织业协会会员,何爱莲获得了不少这样的机会,眼界与视野被打开了,逐步找到了自己工厂的精准定位。
像何爱莲这样的会员该协会有300余名,而对于天津妇女手工编织业来说,还有一组数字更为庞大:该行业已建有经劳动部门认定的再就业基地42个,基层站点(企业)3300多个,从业人员22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社区家庭文化的优质平台。
首次纳入一级职业技能竞赛
“您再给我指导一下,我这个技法是不是符合要求?”日前,历时两天的天津市手工编织职业技能竞赛培训班上,几十名手工编织能手将培训老师紧紧围在中间,迫不及待地同培训教师热烈地沟通起来,除了继续探讨各种编织技法,也在交流着几年来从事手工编织的心得体会。
如此紧张热烈,源于大赛的高规格。2014年,第一届天津市巾帼家政、手工编织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这也是天津首次将此类大赛设为市一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者被授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和“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今年11月份,天津市妇联和市人力社保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天津市巾帼家政、手工编织职业技能竞赛将进行决赛,并根据家政、手工编织市场需求不同,更新了竞赛项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人社局授权市妇联正在开发该行业“培训包”,并编写统一的职业技能教材,由此,妇女手工编织业将有“天津标准”。
近两年,天津市妇联不断调整妇女手工编织业的发展模式。今年5月份,天津市妇联借助2015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平台,设立了专门展区,举办“京津冀妇女手工艺品创新创意大赛成果展”。来自京津冀青四地的20家企业30多个种类的数千件优秀妇女手工艺品在展会上悉数亮相。
十年探索奠定“天津模式”
提及天津妇女手工编织业,有一份著名的“49号文”相伴相随。
2011年4月23日,天津市政府面向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下发49号文件《关于支持妇女手工编织业发展的意见》。注重顶层设计,针对妇女手工编织业出台“49号文”,对天津手工编织业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在全国也较为鲜见。
文件第一条指出,手工编织业具有市场需求大、吸纳就业多、资源消耗少、没有污染等特点,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适合在城市下岗女工和广大农村妇女中发展。发展妇女手工编织业,对于提高妇女劳动技能,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文件出台背后是长达一年之久的调研,以及近十年的探索。
为整合社会资源,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素质,维护行业利益,2005年5月,天津市妇联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妇女手工编织业协会,并成功创立了市级有行业协会指导推动、区县有编织中心引领示范、基层有基地和站点市场对接的“协会+中心+基地+站点”的组织网络。
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市妇联关于发展妇女手工编织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在全市推广,将其上升到政府高度。
“49号文”对妇女手工编织业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发展平台、市场拓展、金融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详细指导及要求。
而天津市人社局与财政局、国税局、商务委联合制定了扶持社区手工编织组织的政策,对手工编织组织和从业人员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各项政策扶持。
目前,天津市妇联以推进集培训、服务、展销、研发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编织发展中心为重点,在宁河、东丽、北辰、大港、汉沽、武清、宝坻、蓟县8个区县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各具特色的手工编织发展中心,并借助覆盖全市的“半边天家园”(妇女之家),将站点设进社区和村庄,使从业妇女不出社区接单、不出家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