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效成果显著 传承劳模精神凸显聚才效应

06.12.2016  17:47
记者    秦帆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6-12-5。       
   
                本报讯    连日来,河北工业大学李春利劳模创新工作室非常繁忙,在全国模范教师李春利的带领下,创新团队的18名教师经过长期的筹备与积累,获得了2016年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随着工作室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李春利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将利用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自2014年天津市教育工会在全市高校系统启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以来,得到了系统各单位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仅高校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达到50余个。   
                近年来,本市各学校涌现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劳模。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以来,他们以劳模创新室为依托,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带领身边的工作骨干积极组织课题攻关,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学术研讨、专业培训等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带动了一批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使工作室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据统计,仅2016年就取得创新成果、专利388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230项,创造经济效益3.7亿元,培养各类人才2358人。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竞赛训练中心教师刘涛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专长,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将教学理念、运动心理、疲劳恢复方面的先进理念给工作室的成员进行倾囊相授。“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运动员本身具备优秀的竞技技能,但由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在比赛前和比赛时过度紧张,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影响比赛成绩。我们通过利用三维解析等手段分析运动员的竞技技术,促进运动员竞技技能的有效提高。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监测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达到科学训练。”工作室成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工作室已培养、服务了50余名高水平运动员。在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由该工作室培养的王镇、蔡泽林两位专业运动员,一举包揽男子20公里竞走冠亚军,创造了地方高校的体育奇迹。下一步,工作室还将引入新设备和理念,促使更多的运动员受益。   
                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渐地成为劳动创新成果的助推器,增强了教职工参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积极性。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段崇伟劳模工作室始终坚持以提升团队教师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根本,坚持走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工作室根据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一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学案导学,共同编纂了一批完整、系统的教学参考书,另一方面创新构建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过程式教学模式、群体调查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等,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下一步,市教育工会还将结合教育系统的特点,继续推动教职工创新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不断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名师名医工作室、技能人才工作室等教职工创新载体建设,为更多的优秀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搞好“传帮带”及个人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