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塑造
24.06.2016 08:23
本文来源: 总工会
【怎样培育工匠精神①】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塑造
吕国泉 李羿观点
开栏的话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决策者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5月3日,本刊专版刊登了工会干部、专家学者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路径等文章,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并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探索。故此,本刊从本期起开设《怎样培育工匠精神》专栏,继续探讨打造新时期工匠精神话题。敬请关注。
工匠精神是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培育和塑造工匠精神要强化职业培训,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健全政策措施,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强化价值激励,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工匠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工匠精神?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书中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表示,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是慢、专、创新。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及看法,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
在职业技能上技能精到、技艺过硬。在本岗位乃至本行业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拥有一技之长,技艺娴熟专业,能够掌握工作岗位的主动权,成为得心应手的能工巧匠。
在职业素养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对待工作刻苦学习钻研,在产品的技艺、流程和品质等各个环节耐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极致,把自身的潜能全力展现出来,以质量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在职业理念上敬业守信、责任担当。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认真负责、忠于职守的事业心,信念执着、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荣辱不惊、物我相忘的职业品质。
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内容相互联系,要求依次递进,构成技术与信念、精神与实践、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的整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职业技能是基础,是工匠精神依附的载体,得以产生、发展的平台;职业素养是关键,是把技术技能付诸实践,让潜在能力素质得以充分外化、物化的最终环节,体现出一种理性选择和价值追求;职业理念是内核,是内在的职业灵魂,源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敬畏与热爱,体现出一种做人做事态度和精神境界。
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式和着力点。把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从事制造业人员达2亿多,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5%。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从外延再生产向内涵再生产的转变,从旧动能到新动能的转换,通过科技创新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匠精神是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职工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变化明显,利益诉求多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等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用工匠精神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劳动创造,切实提升技术技能素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显得尤为紧迫。
工匠精神的塑造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的要求,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
强化职业培训,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培训有效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存在片面追求眼前效益的短期行为,参与职业培训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工匠精神的产生。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集中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导师带徒”等活动,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深化金蓝领工程,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激发职工学习业务、钻研技术,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发挥领军作用。
本文来源: 总工会
24.06.2016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