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原因影响人们生育意愿 二孩生不生先想怎么养
天津北方网讯: 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会公报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一时间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被人们刷屏,生还是不生成为公众,尤其是政策惠及的“70后”“80后”们热议的话题。
记者走访——
全面放开二孩:生不生都纠结
[走访一]
养育二孩的成本纠结
今年34岁的张女士2007年与爱人刘先生结婚,2010年生下了儿子凯凯。由于夫妻二人都不是独生子女,根本不符合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俩人也就没想过再生老二。去年,单独二孩政策开始施行,张女士的心也跟着活动了。万一再过几年都能生二胎,自己生还是不生呢?没想到才一年多,生育政策真的又放开了。张女士在事业单位工作,爱人刘先生则开了个小公司,虽然衣食无忧,但日子也并不是多宽裕。两边老人身体都还算硬朗,也都有时间帮他们照看孩子。可他们两口子还是禁不住想,光是生孩子的成本还不算什么,但一想到生下之后的抚养、医疗、教育、住房等成本,就像大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思前想后还是下不了决心。
[走访二]
夫妻生育的年龄纠结
想生的纠结,原本不想再生的也纠结。“70后”的宋先生、郭女士夫妻俩也都不是独生子女,两口子结婚十多年,也早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其实,他们俩一直都希望再要个孩子,一来两个孩子可以互相做伴,二来家里人口多了也热闹。可因为不符合政策,这个念头已经渐渐淡出两人的脑海了。这次全面二孩消息一公布,夫妻俩心动了,这下终于符合政策了。可再一细想,老大都已经上学了,再生老二的话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太大了,根本玩不到一块儿。真的就不生了吗?政策来得那么不容易,这事儿要是再拖几年,郭女士岁数就太大了,没准想生都难了。到底生不生,这些天俩人一直在纠结。
[走访三]
家里孩子的态度纠结
今年36岁的王女士到没有纠结,这次终于符合生育政策了,她觉得一定要圆自己再生个老二的梦想。这两天,她跟老公把想再生个宝宝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原本想让孩子高兴高兴,憧憬一下今后当姐姐的生活。
可没想到的是,8岁的女儿竟然坚决反对,爸爸妈妈是她一个人的,不能被别的孩子占走。多次沟通都没有结果,夫妻俩犯了难,真要是为了老二“伤”了老大,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走访四]
新政策与“我”无关
除了这些为了生不生犯愁的,也有的人对新生育政策并不敏感。高先生跟兰女士结婚好几年了,虽然俩人也都不是独生子女,可从打一开始就没想生孩子。
俩人都觉得,现在已经早就过了养儿防老的时代了,现在趁年轻应该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间就出去旅游,以后老了退休了干脆到养老院养老,一样可以安享晚年。
此前调查——
本市仅四成“单独”想生二孩
2014年2月,本市正式启动了单独二孩政策。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单独二孩申请总量为39958件,其中2014年申请数为27134件,占申请总量的67.91%;2015年年初至9月底,申请数为12824件,占申请总量的32.09%。除政策实施以后的一两个月内申请再生育的人数较多外,之后逐渐趋向平稳,目前申请再生育人数保持在每月千人左右。
虽然单独二孩申请情况并不火爆,但政策的放开确实使本市分娩量增加。羊年历来是生育小年,截至今年9月份,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分娩量与去年马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但同样是这一分娩量,与普通年份同期相比却有所增加,其原因与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有很大关系。目前,疤痕子宫已经成为该院剖宫产的头号指征。虽然本市一直在严格控制剖宫产率,但疤痕子宫是剖宫产的主要适应症,其成因就是曾经生过孩子做过剖宫产的产妇再次生育。
长期致力于人口问题研究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地区来比较生育意愿,大城市要明显低于农村、中小城市。在放开单独二孩前,相关部门曾进行过单独夫妻生育意愿的调查,全国平均情况是60%的单独夫妻表现出生育意愿,但天津想生的比例只有40%。
原新说,人口统计情况显示,截至2014年本市有常住人口1517万人,每年出生人口为12万—13万人,每年死亡人口为9万人,也就是说每年净增人口仅为3万—4万人,对于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的关系就像跷跷板,当人口数量减少时,老龄化、性别比、劳动力减少、家庭少子化等人口结构问题一定会凸显。
2014年,本市60岁以上老人为215万,占总人口的21.2%;65岁以上老人为138万,占总人口的13.6%。同样的两个比例数字,全国为15.5%和10.1%。所以说,较低的生育水平,使本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比全国平均状况更加明显。从2012年至2014年的情况看,本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以每年2%—3%的速度减少。目前,本市户籍人口中减少的劳动力,主要由流动人口来补充。2014年,本市流动人口总数为476万,占常住人口的31.4%。
原新说:“过去40多年我们一直在主张少生、晚婚、晚育,而现在提倡适龄婚育、按政策生育,这是一个进步,同时也是一个方向性的变动。要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带来的长远、系列性影响有足够认识,做好充足准备。”
原新介绍说,虽然生育政策做出了新的调整,但从他掌握的情况来看,有六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这些因素都是必须正视的。
哪些因素影响生育意愿
因素1
受生活成本和抚养成本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激烈,找到称心工作的难度较大,不仅使得人们流动性增加,也迫使人们不断充电,而这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生育成本和养育成本。一旦生了孩子,除了初期的生产、抚养、保姆费用,再加上后续的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的投入,巨大的经济压力令不少人望而却步,觉得不如干脆省下钱和时间做别的事情。
因素2
受父母是否可以帮忙带孩子影响
现在抚养孩子的家庭单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之前多年提倡晚婚晚育,使得人们的初婚年龄维持在二十四五岁,相应的初育年龄也延后到二十七八岁。这样算来,当小两口儿生第一个孩子时,双方父母年龄还不太大,可以帮助照料。可如果再生第二个孩子,双方父母基本上都已经六十四五岁了,年龄增大导致精力、体力下降。再加上现在老年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老人也都乐于享受晚年,想有自己的生活,不再愿意帮子女带孩子。调查发现,父母愿意帮着带孩子的夫妇,生育意愿明显强一些;而父母不愿意帮着带或者没条件带的,育龄夫妇再生育的态度表现出更多的犹豫。
因素3
受孩子性别及态度影响
据调查,头胎是男孩家长的生育欲望要远远小于头胎是女孩的家长。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一旦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家长往往担心今后房子、车子等一系列经济支出,影响他们再次生育,尤其是工薪阶层。另外调查还发现,头胎孩子的态度也会影响家长再次生育,第一个小孩已经是四五岁以上的家庭,有七成到八成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再生二孩。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现在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另一方面也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因素4
受生育福利及保障制度影响
现在的妈妈们生头胎,算上独生子女、晚婚晚育等政策福利,产假一共152天,如果是二胎则只有98天,无法满足妈妈们照顾孩子的需要。
从其他方面说,孩子长大后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都需要大量的家庭成本投入,家长们肯定会考虑未来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
因素5
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40多年,现在的“70后”“80后”“90后”都处于生育年龄,但这些独生子女或少生子女的生育观念上已经接受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潜移默化影响。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敞开国门、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社会竞争性不断加大,也在改变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育态度和生育行为,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多生二孩甚至连一孩都不愿意生。
因素6
受家庭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孩子,通常被大多数的人们视为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也是给家庭带来快乐的源泉。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多元化、多样化成为大趋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选择机会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
市卫生计生委——
政策落地须按程序依法组织实施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至于这一政策什么时候正式施行,还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依法组织实施。目前,本市正在着手进行相关调查,了解本市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育龄人口总数,为今后生育情况的预判及应对等提供数据支持。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将带来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本市目前共有产科床位2500—3000张,基本能够满足孕产妇需求。但考虑到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的增加,使发生孕产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大等因素,本市将采取多项保障母婴健康安全的措施:
一是将增加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供给,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
二是将做好分级诊疗,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助产服务机构;
三是将加强咨询指导,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
四是将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会诊网络和机制,确保急救通道畅通。
专家解读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新政有利人口均衡发展
原新教授介绍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政策的又一次调整,可谓顺应民意与国情。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尽管短期内社会管理诸多方面将迎来巨大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此举对改善家庭结构、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缓解人口老龄化等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积极作用从哪些方面显现?
原新说,长期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是农村可以多生,城市必须少生,虽然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没有先天性的智力差距和素质差距,但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教育条件优于农村,城市孩子成长环境优于农村。虽然过去20年—30年我国人口综合素质提升很快,但是城乡差别化的生育政策客观上对人口综合素质提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而这次新政实现了城乡家庭生育孩子数量规定的一体化,对提升中国人口素质也是有利的。
原新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城乡人口政策一体化,也将彻底改变家庭结构。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代是独生子女,那么它形成的就是‘4-2-1’极其简约化的家庭结构,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以后就能从‘4-2-1’变成‘4-2-2’。这对家庭代际结构调整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对家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原新看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而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从文化基础上来说就是男孩偏好,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在有男孩偏好文化的国家,在生育率下降的过程当中,往往都会出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全面二孩政策肯定能让出生性别比下降,但仅仅依靠这一政策不可能让出生性别比完全正常化,还需要人们观念的进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是否出现生育高峰?
原新认为,没有哪项社会公共政策只有利没有弊,对生育政策的分析同样如此,所以应着眼于它的长远影响,用大尺度的眼光来考量其作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初期,人口增长会出现一个小高峰,但是增长不会太大。”原新说。
根据测算,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从人口数量上来说总人口将适当增加,2030年出现最高峰值达到14.5亿,之后进入缓慢下降、逐步稳定的阶段,到2050年会减少到13.5亿左右。可以说,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不会根本改变,这一特征至少在本世纪内都将保持不变。增加总人口,一定会意味着增加经济发展成果的竞争性,我国现在又是一个经济新常态时期,压力会更大;同时,增加总人口也一定会增加资源配置的竞争性。
是否可缓解老龄化?
原新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是,虽然实施全面二孩可使我国到2050年增加30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可这也只能放缓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速度,改变不了从2013年起我国劳动力下降的大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至少在21世纪中国人口都不会再次年轻。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到本世纪中叶,可以使老龄化水平降低1.5个百分点左右,虽然在短期和中期内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影响不明显,但是,随着世代更替,经过几代人之后,对老龄化的远期下降作用会很显著。没有近期的微弱下降,也就不可能达成远期的显著效果。
如何落实到位?
“让人安心地生得出、生得起,还要生得好,这样才能把好事做好,把新政落实到位。”原新强调说。
按照人口惯性规律,出生人口的变化一定会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惯性呈现。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人口出生总量增加,这些多出生的人口会形成一个长周期的系列作用。集中怀孕时对分娩机构和生殖健康服务、生育健康服务、母婴保健服务有更多的需求,孩子三岁以后对幼儿园有需求,孩子六岁以后对小学中学有需求,而后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大学、就业甚至以后的养老都有需求。这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规律性地贯穿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期而至,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要跟着相应调整,增加和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幼儿园、学校乃至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也要求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政策的衔接,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过去所有的与计划生育政策配套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都是在鼓励少生,现在政策放宽,所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也都必须跟着走,适应新的全面二孩的政策体系,调整、修订相关法律以及地方的人口计生条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