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不可忽视的“隐形”救治
天津北方网讯: “心理危机干预不同阶段做不同事情。原则是心理急救,跟躯体急救是一样的,应该科学施救。”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何鸣强调,在重大事故发生时,心理救治不容忽视。
心理专家开会商讨治疗方案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本市卫计委和国家卫计委就组织147人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对伤员、家属和救援人员开展了心理危机筛查。
心理疾患救治刻不容缓
目前,天津市卫计委心理救援队派出的专家分别在泰达医院、泰达心血管医院、第五中心医院和港口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截至8月23日下午15时,住院治疗人数624,其中危重症12人,重症32人,累计出院人数169人。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心理干预达1475人次,对发现重点干预对象开展心理干预352人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3次,发放健康宣传材料1064份,心理援助热线自事发共接听热点电话209通。通过这组数字对比不难发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人群数字要大于躯体受伤人数。
心理专家给服务对象(左)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强调主动出击,支持、倾听、疏导、放松、催眠……心里危机干预的处理方式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在重塑人们被灾难击垮的内心,给他们涅槃重生的希望。
心理危机干预因人而异
“一开始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症状;有些人则表现得很镇静,只顾着对于生命和环境安全的担忧,还体会不到自己的情绪。有人说‘我前几天可镇静了,还会去帮助别人。过几天就开始害甚至做噩梦,睡不好觉。’”天津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港口医院心理救援组组长刘梅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伤者心理同样需要慰藉。
在经历了灾难事件以后,人可能会出现各种行为的、情绪的、思维的改变。 “心理疏导不急于让服务对象做出重大决定,甚至他们做了重大决定,我们也要劝他现在不是适合的时间。先把情绪平稳住,再讨论其他。”何鸣说。
对于事故亲历者的心理干预救治,要尽量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情绪、思维、行为干预。处理情绪,和缓焦虑抑郁情绪;控制住因行为上的退缩、激动、愤怒等导致的攻击行为;思维、认知和行动上更阳光积极;如果还是不行就要用药物的。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都是互相影响的,因此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干预。
事故中,有不少孩子受伤或者受到惊吓,幼小心灵的救治需要特别照顾。滨海职业学院安置点接受心理干预的孩子最小的6个月大,最大的四五岁。受到惊吓,孩子晚上睡不好觉,惊醒、大哭。大点的孩子会出现退行反应,比如已经断奶了,现在要喝奶,已经不啃手指了,现在又开始啃手指等等。
刘梅说:“事故核心区附近小区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受伤,和家长一起住到安置点。孩子对刮大风特别害怕。孩子说大风把窗户吹下来了,把他弄伤了。孩子晚上做噩梦,会惊醒,离不开妈妈。害怕窗户,害怕风,让妈妈把大风抓跑。我们就顺着孩子的思维,告诉他大风跟小风不一样。孩子害怕窗户呢,我们就问孩子窗户的风景好不好看。让孩子慢慢接近窗户,慢慢就不抵触了。”
对于成人的心理救治,需要心理咨询师巡查、安抚、陪伴。可喜的是,在一些居民安置点,有的人已经开始出去找工作了。大部分人生活开始步入正轨,情绪开始稳定,对未来有想法了。
一线人员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心理危机干预人群以同心圆的形式从内向外扩散。刘梅说:“首先受灾人群是最核心的干预人群,接下来就是他们的亲友,然后是接触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还有目击者也是需要干预的。”目前,心理救援队已经开始关注医护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刘梅强调,心理干预技术必须科学应用,不能随意重复。避免服务对象产生厌烦情绪。
“心理的反应是跟既往经历、暴露的计量、受刺激的强度(单个事件的强度叠加的次数)、应对资源的方式有关,这一切可能导致不同人经历同样事件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何鸣说,“一线人员首先要评估他们现在的反应如何,其次就是观察发展的趋势。让他们赶紧换班,进行休整,不要再增加应激反应。让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给他们做心理评估和一些疏导,鼓励他们做一些积极的放松活动,比如游山玩水。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也可以让前线人员感受到努力得到认可,是有意义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调试过程。”
一线救援人员会出现应激状态,有的医护人员本身家里就受灾了。刘梅表示,这样的情况要特别关注。不同人群干预的策略差不多,按需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有些人有误区,认为自己不能表现出软弱。心理救援队就通过举办一些讲座,给大家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避免产生二次创伤
心理危机干预往往还要处理心理上的次生影响即二次创伤,就是前面创伤产生新的创伤。何鸣表示,随着时间过去,心理创伤会慢慢恢复。随着社会交往范围变宽,服务对象眼界逐渐打开,让产生二次创伤的时间延迟。针对互相影响的服务对象,要把他们的思维打乱,让他们积极的东西汇合在一起。认识到自己最大意义所在,理智地考虑到更加现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希望怎样。希望不代表现实中那些可能的方面。
心理疾患包括轻中重度之分,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服务对象,心理干预专家需要密切观察、追踪,及时发现服务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位在事故核心区附近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体受了轻伤,在居民安置点,他总觉得自己中毒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何鸣刚刚给他做过催眠。他说:“他认为自己中毒了。说‘我吃饭恶心,吃一口就呕。昨天没有呕过,现在就呕了。’我说‘你怎么知道自己中毒了,查过血么?’‘没查过。’‘那你怎么知道自己中毒了?你学过化学?’‘我初中毕业,没学过化学。’‘不管怎么说,中不中毒,现在你是安全的,大家跟你呼吸一样的空气。如果你呕了,呕掉,还继续吃饭。你老是想着呕,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你心情也不愉快,不合算。所以你呕了就呕,继续吃,吃进去就是自己的营养。’”类似先入为主的想法会让服务对象走进死胡同,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才能进行下一步干预治疗。
心理问题更多是做预防,让个体能够成长、成才、成功。这次事故当中,心理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争分夺秒,在心理疾患发生,或者产生严重后果之前提前干预。让服务对象越来越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些应激症状会逐渐消失。支持、倾听、评估、转借,有些确实很重的,就要转到医院去治疗。
对于普通大众,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何鸣建议: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家要安居乐业,把注意力放到积极的、创造性的生产生活上。不必太过介意,太过对这些事情担心。他说:“不传言、不信谣,相信准确信息,不要增加刺激。其次关注积极的活动,创造性活动让成就感增强、信心增强、希望感增强,幸福感也就增强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第三就是互相支持,身体不适,检查一次没有什么问题就不要反复查了。第四积极锻炼身体,积极思维,对于幸福快乐非常重要。”(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吴宏 摄影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