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爆竹不放弃环保理念
明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按照我国民俗,“小年”标志着春节喜庆活动的开始。
提到春节,自然联想到鞭炮。这两天,一张呼吁少放点鞭炮的图片在网络疯传,也让放鞭炮提前成为了公众议论的焦点。图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环卫工夫妇,两人站在街头手举一张心形卡片,上面写着“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读了这张图片,人们发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尽管这张图片有作秀嫌疑,但仍被环卫工心愿打动,春节期间考虑不再放鞭炮;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拿环卫工说事是一种道德绑架,对此嗤之以鼻。
其实,无论哪种观点,争议的仍然是“过年该不该继续放鞭炮”这一多年悬而未决的话题。
“爆竹一声除旧岁”,烟花爆竹作为辞旧迎新的象征,在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中一直未曾缺席。作为春节最灵动的文化符号,燃放烟花爆竹追求的不仅仅是灿烂的焰火、爆竹的脆响,它还体现了一种古老的娱乐智慧,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传统节日的习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因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应该得到尊重。然而,传统文化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改革和摒弃其中的陋习。而在雾霾成为全民公害的背景下,燃放鞭炮与老百姓渴望清洁空气之间的矛盾,不能忽视。
诸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应“宜疏不宜堵”,如果一味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效果如何姑且不论,势必会引起更大的争议。所以,如何在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爆竹声中”不放弃“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则需要有多重的开放性思维来实现。首先,如何提高烟花爆竹的“环保门槛”,制定统一标准推广绿色烟花、“电子鞭炮”,让百姓既能感受燃放烟花爆竹的乐趣,又让污染指数降到最低。其次,各地政府部门可通过行政干预,细化可燃放的场所、区域、时间,在沿袭民俗、保留传统的同时尽力减小污染。比如,本市不久前出台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在明令禁止外环线以内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同时,还规定了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每日6时至22时,除夕当晚延长至次日2时)可以燃放。既避免了“一刀切”,又最大限度保障了民众的娱乐活动。
最后要说一句,明天就是“小年”,大家放炮可要悠着点,过春节讲究的是阖家团圆、尊长孝亲,放烟花爆竹只是形式之一,别总围绕鞭炮打转。过一个既红火又环保的绿色春节,努力天天呼吸清新空气,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