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林海荡漾千重绿--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创新发展实现多重效益
林海茫茫,树木葱葱,遮天蔽日,一望无际。微风吹过,树动枝摇,前涌后推,泛起层层绿浪。林中没有烦人的喧哗和噪音,没有损害健康的废气和灰尘,充满了大自然的无限和谐。久居闹市的城里游客漫步林间,可充分体味大自然的无限美妙。此情此景,虽不在名山大川之列,却有着“世外桃源”的自然生态景观。这里就是位于静海县西北部,素有“天然氧吧”美誉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近年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坚定不移抓转型、调结构、促招商、惠民生,通过培育建设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以持续增绿为抓手
生态效益充分显现
作为名副其实的以绿色为主打的生态园区,从建立初期,园区就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农户自建、乡镇分建、示范区统建三种方式,年均植树造林近万亩。除此之外,园区管委会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为进一步丰富林木品种,引进了一批建设面积大、发展潜力广、经济实力强的好项目,打造高品质苗圃基地,实现林地建设与长短期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目前,园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如今,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已经扩展到100多平方公里。林区面积达12万亩,共有树种140多个、苗木1600多万株,总经济价值50多亿元。记者在这里看到,国槐、白蜡、柳树、杨树、蒙古栎、北美海棠、银杏等代表性树木应有尽有,形象地诠释了“林海”这个名称的由来。
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内苗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6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成为天津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绿色银行和天然氧吧。
借助合作社载体平台
经济效益屡创新高
林地有了,怎样把这些林地利用起来,让它充分发挥出“造血功能”,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设施农业,促农增收致富。
为让更多农民从林下经济中受益,他们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土地、资金、人才聚集起来,由合作社帮助农民统一解决农药、籽种、化肥、资金等问题,并探索建立林菌、林禽、林药、林花四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除引导本地农民成立合作社,进行林地的统一经营管理外,园区管委会还通过农业招商,吸纳外埠有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到园区投资生产,借力加快园区发展。
吴则淼是浙江人。几年前,他和朋友来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组织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植。他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土地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主,每年亩均纯效益不足1000元。自从发展起林下食用菌种植,每亩纯效益达1万元左右。目前,园区年产食用菌1.6万吨。”
在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的基础上,近两年来,示范区内还逐步发展了林下药材4500多亩和林下花卉300多亩。林下养殖主要采用散养方式,涉及林下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家,年出栏各类畜禽8万只(头)。
林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的蔬菜瓜果有西瓜、甜瓜、辣椒、西红柿、茄子、香椿等多个品种,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蔬菜瓜果6800万公斤,销售收入1.8亿元。其中,台头镇“弘历福”西瓜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通过与天津市农科院西瓜研究所和园艺所合作,引进了无籽西瓜、小果型精品西瓜等优良品种,2015年种植1.5万亩,一年收获西瓜450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到5400万元。
突出特色品牌优势
社会效益持续攀升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追求自然、向往绿色”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主打的绿色、循环、生态三大特色品牌正好顺应了这种要求。为此,园区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第三产业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林海循环示范区良好的农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如同一杯醇香的美酒,在周边高效便捷的交通圈助力下,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下转第22版)
(上接第21版)园区专门在千米路两侧和黑龙港河沿岸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互为补充的旅游观光项目,成为融采摘、观赏、体验、健身、住宿、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每年前来观赏游玩、休闲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能够解决附近群众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外,在示范区的循环经济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天津市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毋庸置疑走在了全市前列,循环产业发展和深加工项目也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园区管委会充分发挥中延菌业有限公司的资金、技术、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在对杏鲍菇进行深加工的同时,还研究开发了利用生产杏鲍菇的废旧菌棒生产生物燃料、双孢菇、有机肥和饲料添加剂等新项目。其中,双孢菇和生物燃料项目已经开工生产。
茫茫林海,一片充盈着绿色希望的海洋。如今,它正满载着人们的致富希望,满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静海大地欢歌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