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征到珍贵文物 日伪“良民证”侵华添铁证
天津北方网讯: 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路口的日军全副武装,逐个盘问、搜查过往的老百姓,只有拿出证件才会被放行。而这个重要的证件,就是“良民证”。它是抗战期间,日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证明,也是日本侵略中国最有力的罪证。真实的“良民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天津市档案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民间文物征集中,本市首次发现了那个时代的身份证明。
赵维均老人捐赠的这张证明,是近年来天津首次发现的“良民证”。1945年后,有幸保存下来的“良民证”极为稀少。此次被收录到档案馆,它依然提醒着人们,时刻要不忘国耻铭记历史。
名叫“良民证”其实是俗称
昨天,记者在市档案馆见到了这张“居民身份证”——长约4寸,宽约2寸,由于保管较好,字迹依然清晰。证件整体采用竖版格式,文字采用的是繁体汉字,并没有日文。
这张70多年前的证件,见证了日本曾经入侵天津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发证日期是民国三十年,也就是1941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天津时期。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一天之后,天津沦陷。”
为什么证件上没有“良民证”的字样,而影视剧却将其称为“良民证”呢?
市档案馆方面介绍,“良民证”是老百姓们的俗称,它的正规名字就是“居民身份证明书”。赵维均老人说,“日本鬼子查证时凶极了,面露凶相,极为严厉,只有你能拿出证件,再说上几句当时的宣传口号,日本鬼子才会说:‘你的,大大的良民。’然后放行,所以百姓不叫它居民证而叫‘良民证’。”
办张“良民证”搭进半亩地收成
这张“良民证”的捐赠者是市民赵维均,1927年生人,今年已88岁高龄。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老人将一直珍藏着的当年的“良民证”捐献给市档案馆。赵维均老人说,他1941年从武清桐林乡(现白古屯)老家来天津市区学买卖,要经常外出,不办这个“身份证”,进天津城走到半道就有被抓的可能。他也就是在那种战争背景下,被逼无奈办理了“良民证”。
赵维均老人说,当时办“良民证”必须先申请。要写申请书,包括姓名、年龄以及出门的事由等。当时日伪在沦陷区建立保甲制,形成“县—乡—保—甲”体系,居民证审核权下放到最底层的甲长保长。“我们家先跟甲长保长说,他们递到伪乡公所,再由伪乡公所报到县里。由伪县公署进行审核,证明没有刑事犯罪记录,更重要的是没有参与抗日活动。”赵维均老人说。
发放此证,当时“官方”的“办证费”是四五升棒子,但是实际上花费要多得多。“那些汉奸经办人借机层层勒索老百姓。我父母为了给我办证,花去了我家4斗棒子。当时一斗相当于16斤,4斗就合60多斤。那时地里收成薄,一亩地也就打下10斗粮食,这4斗粮相当于半亩地的收成了。”
此外,证件上贴的照片是赵维均起证时照的,照相对于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的中国百姓来说,也是非常的奢侈。“我是专门去了一趟县城照的相。”老人回忆说。
凭“良民证”过河进城
“良民证”不光证明了日寇对中国百姓的侵略暴行,更是国人不能忘却的惨痛历史。赵维均老人讲起当年的情景:“天津是沦陷区,老百姓出了家门就要把‘良民证’带在身上。当时在天津城里的车站码头、路口桥头都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进出必须接受检查。我在三条石小闸口大街的一家木行(卖木材的)学徒,经常过河(海河)办事,当时日伪军在金钢桥、金汤桥、万国桥(今解放桥)、大红桥等处都设卡。”老人记得,当时远远就能看见有四五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都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枪都是三八大盖,还有伪警拿着警棍。
“当时乡下也盘查得很紧,日军在武清城关设卡,我们去县城里赶集,有时甚至不让进城,怕的是混进武工队,后来就把集市由县城里挪到城外,在南关外固定设点,跟影视剧里演的真是一样的。我从武清坐火车进城,一路上盘查,在天津东站下火车,火车站一向是盘查最严的地方。”
老人说,当时“良民证”的作用很大,在紧急时刻可以用于“救命”,如果被查的时候没有证,男的就有可能被拉去做劳工,女的可能被安排去当慰安妇。好多人就突然这样失踪。
日兵查证前倨后“恭”
从1941年开始,日军在天津先后搞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只要看到街上拉出“热烈拥护治安强化运动”等横幅标语,就知道日本人制造的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又来了,设卡盘查就会查得更紧了。“那阵子,日军还每每到旅馆、澡堂子等突击检查,深更半夜的去查证,到处拘留人,当时我们百姓天天提心吊胆。在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之后,在盘查‘良民证’时,又要增加背诵侵华宣传口号,只有说出几句诸如‘大东亚共荣’之类的话,才能被日本兵认可为‘良民’”。
据了解,“良民证”的使用在日本侵华期间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抗战前期,如1937年,在路上的日本兵身强体壮,极其嚣张,路人不仅要出示证件,而且还要向日本兵鞠躬,行礼动作慢可能招来皮肉之苦。后来,又增加背诵侵华宣传口号的要求。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情况有所转变,日本兵数量明显减少,且老弱病残兵居多。后期日本人实行怀柔政策,对于鞠躬等不作硬性要求,有人要行礼也会被拉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预示了日本兵力空虚,即将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