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卫“闹元宵” 去估衣街看“盒子灯”(图)
如今,“闹元宵”活动中仍留存很多老天津卫的风俗。
天津北方网讯: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来自晋鲁徽浙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民俗及生活习惯,使得天津卫的民俗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天津的年俗,兼收并蓄各地之精华,显得更加浓厚热烈。闹,无疑是天津人过元宵节最到位的注解。
去估衣街看“盒子灯”
纵观天津卫的年俗,能冠以“闹”字的节日,非“元宵节”莫属。古人把夜称为“宵”,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便称为“元宵”。
民国时期,天津卫的元宵节活动围绕着一个“闹”字展开。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三天,城厢内外、民宅铺户、商号门前要张灯结彩,燃放烟花。尤其在估衣街、宫南宫北大街等商业旺地,整条街都被各色彩灯、花串装饰一新。各家商户门前更是争奇斗艳,豪华的宫灯和走马灯令行人目不暇接。谦祥益和瑞蚨祥等大商户的门前用杉篙搭起高高的门架,专门请高手定制的五彩“盒子灯”吊在门架上,像巨大的蒸笼,专等正月十五夜间点燃。
盒子灯,据说是从宫廷传入民间的,也叫宫廷盒子灯。点燃后,盒子被烟花映得内外通明,随即从盒子里坠下一层花灯。或戏出儿、或景物、或花卉、或人物,一层燃毕又引燃二层,如此反复,多者有十几层之多。每层花灯都以机关巧妙折叠,装于盒子里,故盒子灯又称“叠套灯”。
每年燃放盒子灯都是十五逛灯最精彩的时刻,每一层燃放都会在人群中引来阵阵的喝彩声。争奇斗艳的花灯,精巧绝伦的手工,色彩斑斓的彩绘,还有花灯下挂着的谜语题笺,给夜晚逛灯的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这一天,各种民间花会也纷纷上街表演。高跷、法鼓、地秧歌等与沿街花灯交相辉映,欢快的人群通宵达旦,在喧闹声中度过元宵节。
搭上席棚打元宵
吃汤圆也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人喜欢把汤圆叫做元宵。旧时,元宵节前两天,毛贾伙巷的盛兰斋门前就搭上了席棚,里面一溜摆上四个笸箩打元宵。一品香、四远香、北马路的祥德斋也都摆开架势打元宵。那时,没有电动汤圆机,打元宵全凭人工滚笸箩。膀大腰圆的年轻小伙子一人一个装有江米面的笸箩,架在两根白蜡杆做的滑道上快速推拉,让浸过水的馅料在笸箩里来回滚,馅料越滚越大,一般浸水三遍就能成个,筛出装盒了。元宵馅品种多,有豆沙、芝麻、桂花、什锦、枣泥、山楂、白糖等数十种,人称“什锦汤圆”。煮元宵也有窍门,滚水下锅,开锅点水,一般点水两次即可浮出水面,这时要继续点水,让元宵慢慢胀大,点水三四次即可盛碗上桌。此时的元宵个大绵软,富有弹性,浮在水面,糯香与甜香刺激着你的味觉,让你的胃口大开。那时,鸟市和东马路上都有出售熟元宵的小铺,鸟市还有一家卖炸元宵的小铺,师傅不停地用笊篱从滚油中捞起已经变色的元宵,用手勺将元宵外面的硬壳敲裂,放入油锅继续油炸,一是防止元宵爆裂把人烫伤,二是放回油中元宵可以继续胀个。那些日子,这些小铺门前总有人排着长队等座。
正月十六“走百病”
老天津卫的民俗中还有正月十五家家蒸刺猬、老鼠的习俗。用白面蒸制的刺猬老鼠内裹红豆馅,白白胖胖,背上驮着个大元宝,看着就那么喜庆。元宵节早上要把蒸好的刺猬、老鼠摆上供桌,其中还要挑选两只最精神的刺猬和老鼠放到门轴及窗台上,使其头朝外。待晚饭前,一定要把刺猬和老鼠的头朝向屋里,预示财富到家。这个习俗其实源自古老的农耕文化,传说刺猬和老鼠都有向洞内搬运食物储藏的习惯,人们以此预示家中财富广进、源源不断。
正月十六“走百病”也是老天津卫过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旧时,妇女很少出门。正月十六,妇女不仅可以串门,还可以结伴出游赏灯逛街,行走祛除“百病”当是最廉价的选择。民间认为妇女必须过三座桥,跨三条河才能祛除“百病”。对那些婚后尚未有子嗣的妇女还有一项“摸钉”的习俗,“钉”乃“丁”也,而“丁”又象征男丁。“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寺庙山门上的门钉,以求子嗣,祈望家丁兴旺,子孙绵长。